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智库扫描>科学实践中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
科学实践中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12-27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陈小平
点击数量:2082次

人工智能(AI)到底是什么?对当前产业升级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将如何发展?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通过对AI的科学基础、科学内涵、科学成果和实际应用四方面的梳理发现,科学实践中的AI主要是经典人工智能,它将在15年内推动大面积、颠覆性创新的产业落地。

经典人工智能的科学基础和科学内涵

通常认为,AI是人类智能的机器模拟。然而AI奠基人、创始人艾伦·图灵创立的经典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是“功能模仿”。

1931年,哥德尔证明了递归函数的计算可以“模仿”形式算术的某些推理,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严格证明了计算可以模仿推理。1936年形成、后被普遍接受的丘奇—图灵论题主张:图灵机可以“模仿”任何计算。综合上述两项成果得出哥德尔—图灵引理:用图灵机可以“模仿”某些推理。

丘奇—图灵论题中的“模仿”和哥德尔证明中的“模仿”具有相同的数学定义,同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并不断产生新的模仿方式。“符号主义” “连接主义” “行为主义”分别模仿了智能的不同功能,都属于经典人工智能。

一个学科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该学科的科学问题和实证准则,而科学问题往往表现为科学假说。将哥德尔—图灵引理加以推广,就得到经典人工智能的“图灵假说”:用图灵机可以模仿人的部分思维功能,如推理、学习、理解、决策和创造。图灵并未使用“假说”这个术语,他认为用自然语言表达假说不够严格,所以他提出“图灵测试”作为经典人工智能的实证准则,通过图灵测试意味着图灵假说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在图灵假想的一次图灵测试中,AI写了一首十四行诗,然后人类裁判与AI进行了如下问答:

人类裁判:你的诗里说,“我能把你比作夏天吗?”如果把“夏天”替换为“春天”,是否更好?

AI:替换以后不押韵。

人类裁判:换成“冬天”如何?

AI:这样押韵了,但没人想被比作冬天。

为了回答人类裁判的第一个问题,AI要能理解自然语言,其中“把夏天改为春天”属于意向性语义替换。第二个问题在字面表达之外隐晦地涉及常识、情感和因果推理,否则AI就无法答出“没人想被比作冬天”。图灵相信,经过大约50年研究,依靠“功能模仿”的AI将能够通过这样的检验,让人类认为“有智能”。

经典人工智能的科学成果和实际应用

70余年来,虽然尚未达到图灵的预期,但AI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最有代表性的两大类成果是基于模型的强力法(如知识图谱)和基于元模型的训练法(如深度学习),它们都是“模仿”的产物。强力法又分为推理法、概率法、规划法和因果法,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有严格的数学定义,所以是可解释的。训练法的元模型主要包括学习对象、训练目标、数据标注、训练方法和网络表示等;然后通过训练,得到一个参数被调节好的神经网络。训练法的工作原理尚未得到严格的数学定义,因而不具有可解释性。

围棋“阿尔法狗”包含强力法的两项技术(新型决策论规划模型、蒙特卡洛树搜索)和训练法的两项技术(强化学习、深层残差网络),其中深层残差网络属于深度学习。因此,认为“阿尔法狗”仅仅使用了深度学习技术,是严重背离科学事实的。

“阿尔法狗”的棋力令人类望尘莫及,但其核心技术的工作原理与人类围棋博弈的思维原理差别极大,“阿尔法狗”还对围棋问题进行了封闭化,而人类围棋和“阿尔法狗”之前的围棋AI都没有进行封闭化。实践证明,“只有模拟人类思维原理,AI才能具备人类思维能力”的常规看法并不成立,局限于模拟人类思维原理有时反而严重阻碍AI进步。

计算科学的问题都是封闭的,即所有“变元”是已知的、可解的;而AI问题一般不是封闭的,但有可能转换为封闭的。经典人工智能的科学挑战是发展新理论新方法,以解决不可封闭化的问题,如家庭、养老院等环境中的机器人服务;工程挑战是场景封闭化,用现有AI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下列战略性产业的封闭化或半封闭化条件已经成熟,将在15年内实现颠覆性创新。

智能制造。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可喜进展,但制造业“中下游”和“中低端”被混淆了。随着AI、机器人、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场景封闭化,可以实现制造业中下游的智能化,进而实现全产业链的高端化,确保制造业的立国之本地位。

智慧农业。我国将于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这些农田基本满足半封闭化要求,使得AI、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能够大规模应用。我国智慧农业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AI工程,彻底颠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传统形态,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深远影响。

智能驾驶。通过车路协同等半封闭化措施,包括无人工干预的L4在内,驾驶自动化有望于3至5年内实现商业化落地。这将颠覆公路运输和出行方式,并颠覆相当规模人群的居住和工作形态,带动相关产业的巨大改变。

智能家电、医疗健康、AI加速的科研和研发等行业和领域也正在发生颠覆性创新。

经典人工智能与社会

经典人工智能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分支。然而人们对经典人工智能存在着普遍误解。

有哲学家提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概念,前者是机器载体上的人脑和人心,后者是脑和心理过程的计算模拟,并认为经典人工智能是弱人工智能。经典人工智能显然不是强人工智能,但也不是弱人工智能,因为经典人工智能不立足于脑和心理过程的模拟,否则就不可能产生“阿尔法狗”。可见“强/弱人工智能”概念脱离、误解了科学实践中的AI。

经典人工智能的产物(产品、服务)既不是人,也不是传统机器,而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创造的似人非人、似物非物的第三种存在物。这个定性具有重大科学、哲学和社会意义。例如,法学界有种观点认为,AI不具备法律主体地位但可被赋予某些权利;还有一种立法主张,要求所有AI产物必须明确标示不是人。经典人工智能为这些法学判断和主张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经典人工智能与人类法律体系之间也不存在根本性冲突。可是,强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等设想隐含着巨大的伦理风险和法律冲突。

著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预测,AI将越来越多地与人类发生关系,人类期望与AI的关系将不再是朋友、亲人、同事、恋人等传统关系,而是与宠物、外星人、精灵、佣人等角色的关系。经典人工智能可以把这些角色变成“现实”,即第三种存在物。因此,经典人工智能符合人类的某些未来期望,也为研判人类与AI的未来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AI与其他事物一样有利有弊,但其发展潜力更大,并具有本质不同的新特点,正带来从生产到生活、从现实到理念的巨大变迁。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变迁进行全面、深入的预研预判,厘清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工作委员会主任)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620676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