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智库扫描>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发布时间:2021-12-28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潘教峰
点击数量:2086次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科技受到空前重视,党和国家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中国科技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科技界紧紧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民生健康科技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这一年,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科技创新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一年,立足支撑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聚焦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编制“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整体布局形成。

这一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强化,科技评价改革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创新生态日益优化,科学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科技法制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审议通过。

这一年,我国科技实力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征程上又取得了新成就。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这项中国领跑的研究工作进一步证明了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为迈向商用奠定了物理和工程基础。“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实现火星着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深空探索的重大突破和里程碑事件。我国首个超导量子计算机原型“祖冲之号”问世,这项成果为我国在量子计算机研制的领先地位奠定了技术基础。中国科学家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大幅刷新了德国科学家创造的1分钟的世界纪录,这项研究为实现量子U盘传输量子信息迈出重要一步,对构建全球量子通信网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科学家通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观测到1.4PeV电子伏伽马光子,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有助于进一步揭开宇宙线的奥秘。“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展了人类对月球的科学认知,对开发利用月球有重大意义。

——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在深空、深海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实现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中国航天员成功入驻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这是中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国际并跑的里程碑事件,也是我国迈向空间科学强国的关键一步。“深海一号”能源站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从水深300米到1500米的迈进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是我国深海资源开发的重大突破,对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首次实现了对“挑战者深渊”西部凹陷区的大范围全覆盖声学巡航探测,这是我国深海科考装备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全海深无人潜水器正式跨入万米科考应用新阶段,对全面认识海洋和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有深远影响。

——科技有效支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疫苗、抗体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中国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在国际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这是全球首个正式发表的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一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肺炎治疗性抗体新药JS016已完成国际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正在积极推进Ⅲ期临床试验,安全有效性获世界认可。这些成绩既是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振民众信心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科技界对世界新冠疫情防控作出的重大贡献。

——民生科技领域取得世界级重大成果。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颠覆性、原创性突破——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这是中国科学界从0到1的原始创新,将会带来农业革命,粮食从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梦想在不远的将来可能成为现实,为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对全球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发布《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联合声明》。这些进展体现了我国科学界开放合作的理念,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诺的实践。

从今年这些重大科技突破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科技发展的两个驱动力,一个是受到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内在的矛盾驱动,科学技术的原创性突破不断开辟新前沿新方向,拓展着我们的认知疆域,提供改造自然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另一个是受到人类社会发展重大而紧迫的需求驱动,不断给科技创新提供新动力、提出新问题,推动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科学家肩负探索科学发展的前沿、积极参与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全人类的重任,作出了不可或缺、愈发显著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重大创新成果中,许多都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导完成的,发挥出了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攻坚克难、示范引领作用。

今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对全球132个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进行年度排名,中国排名第12位,较2020年上升2位。作为排名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彰显了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实力。

科技创新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赛,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竞赛,唯有恒心恒力者胜。新的一年,既有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严峻挑战,也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的重大机遇。我们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以高质量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一定能够更好地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职能,在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征途中作出新的更大创新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579322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