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智库扫描>韩启德院士:美与衰老
韩启德院士:美与衰老
发布时间:2022-04-01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韩启德
点击数量:1396次

衰老是不可避免的生命阶段,衰老还是一道生命的长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6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达18.70%。老龄化进程的加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新的挑战。我们该怎么看待衰老之人必将面对的疾病和死亡问题,怎么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在2022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美与衰老》,探讨了如何看待生理层面的衰老以及精神意义上的衰老。以下为演讲文章,有删减。

大家常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其实死亡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之所以“永恒”,一是因为它的“无解”,没有人真正有过“死”的体验。二是因为它重要,用北京大学教授王一方的话说,不解决对死亡的认识问题,就会让人始终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而临到死时会痛苦万分。从社会层面上看,对死亡的恐惧还是造成过度医疗和临终阶段过度抢救的重要源头。

关于对死亡的认识,我在三年前的一篇文章《感悟死亡》中有所阐述,已经归入我的小书《医学的温度》。去年清明论坛上的发言,后来整理为《生死两相安》的文章,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使我很受鼓舞。这次想重点讲一讲与死亡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衰老。

与死亡一样,衰老也是一种必然,而且是一道生命长坡。除去各种原因引起早死的人,一般人都会经由衰老而至死亡。衰老是死亡的前奏。

什么是衰老呢?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衰老是体内各种分子和细胞损伤随时间逐步积累的过程”。

著名医学人文作家葛文德通过生动的案例表明,“衰老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功能丧失”。

美国开国元老托马斯·杰佛逊在71岁时写给78岁的老约翰·亚当斯的信中说得很形象:“我们的机器已经运转了七八十年了,可以预料到它将会损坏,这里一个轮轴,那里一个轮子,现在一个齿轮,下次一个弹簧,都将会出现故障,虽然我们能暂时将其修理好,但终究都是会停止运转的。”

衰老既是独立的状态,又与疾病相互依存。形象地说,衰老与疾病是两个轨道上跑的车,但又随时可能发生变轨、并轨。

一方面,衰老是疾病的温床,会形成也会加速某些疾病;另一方面,疾病又可能助推衰老的进程和程度。但无论有没有疾病,到了一定年龄,身体毫无例外地都将处于持续的衰老过程中,衰老积累到一定程度,通常会滑入“无疾而终”的境地,当然,不排除疾病在其中充当了“扳机子”,触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医学术语是由多器官衰弱演化为多器官衰竭。

在衰老与死亡之间,有一个时期叫深度衰老,医学上称之为生命末期,也就是安宁疗护发力的阶段,过去叫“临终关怀”,2016年4月政协双周会提议改为“安宁疗护”。安宁疗护非常重要,关涉每一个人生命落幕的质量。

衰老是一个过程,全身各处相继发生,每个人只是发生早晚与顺序有所不同。

衰老时最普遍与突出的表现是全身血管变窄、器官供血不足,由此带来各个器官的功能降低乃至衰弱,其中心脑血管严重的粥样硬化病变则导致心肌梗塞与脑卒中。衰老时免疫功能普遍下降,抗感染能力低下,少量病原微生物侵入就容易导致严重感染,表现在多个器官,尤其是肺部。衰老时多种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肌肉萎缩无力,骨质疏松,容易跌跤和骨折。衰老时脑细胞数量和相互间连接减少,记忆力下降,严重时导致痴呆等精神障碍,失智、失忆会相继发生。衰老时基因复制、转录、翻译出错机会增加,错误叠加累积,加上免疫力下降导致的纠错能力减弱,癌症发病概率会大大增加,等等。

所有这些,不仅表现为各种生理功能的下降,而且常常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可以说衰老为疾病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衰老不仅增加疾病的发生,而且使疾病的性质和病理过程发生显著的改变。

同样的病,在老年人的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和转归会与非老年人有很大差别,例如老年人即使严重感染时也可能不太发烧,白细胞数升高得不明显;例如对手术打击和药物副作用的耐受性明显降低等等。

所以对老年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应与一般成人有所区别。我们现在临床上对此还不够重视,往往因此影响医疗质量,乃至形成事故。

衰老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多器官功能相继丢失,老年人往往有多种疾病同时存在。所以给老年病人看病就要更加注重系统分析,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如果按一个一个病分科诊治,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顾此失彼,甚至相互冲突,带来严重后果。

现在很多老年人一天服七八种乃至十几种药物,这是分科诊治带来的结果,每科医生都只顾及某一系统、某一器官的病患,缺乏统筹。

药物都有毒副作用,这些毒副作用还具有叠加效应,即使毒副作用不明显,各种药效之间也可能相互冲突,因此,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常常会对身体有害。所以,老年医学专家已达成共识,那就是老年人每天同时服用的药物不应超过5种。

既然衰老时会有多器官功能丢失,其中多数无法恢复正常,我们就必须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

例如有研究表明,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前列腺中存在癌症病灶的可能性逐渐增高,在其他死因解剖的尸体中,70岁以上者前列腺癌病灶的检出率高达82%。在女性尸体解剖中发现老年人子宫颈癌、乳腺癌等病灶的存在也占据相当高的比例。

对于这样一些癌症病灶,在老年人身体中与其他病变相比,实在不算是什么大的问题,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反过来,如果我们不断加大筛检力度,对这样的病灶采取“围剿”治疗,反而会给身体和精神带来巨大的损害。

衰老时全身各器官功能的不断丢失,必将带来疾病,不是这里病,就是那里病。最后,不是这个重病,就是那个重病,导致我们的死亡。其实造成我们死亡的不是具体哪个病,真正的死因是衰老,是由于我们已经损耗殆尽,注定崩溃。只是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于人为地一定要找出一个病来作为死因,而否定“死于年老”和“老死”而已。

对于衰老,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作为,我们可以防止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的早衰,甚至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的过程。例如吸烟、酗酒、胡吃海喝、久坐不动等肯定会加快衰老,如果我们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就能相对延缓衰老。

我们也可以积极探索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方面,各种介绍已经很多了。我今天只讲一点个人的体会。

20年前,我的腰椎已经出现退行性病变,此后进行性发展,8年前出现严重症状,尽管经保守治疗症状减轻,但腰痛已成为生活常态;自己认为“吃铁都能行”的消化吸收能力明显下降,身体越来越瘦,胳膊、腿越来越细;一直引为自豪的视力由1.5逐渐降到了0.7,并有了白内障;体检总结报告中列有20多处异常,包括影像学4~5个可疑阴影(其中前列腺癌高度怀疑)、多项肿瘤标记物指标升高和免疫细胞功能异常。

衰老进程的明显加快,促使我从三年前开始健身训练,每周2~3次,我高兴地看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迅速的改善,肌肉发达了,整个人挺立起来了,各方面功能得到改善,朋友们夸奖我“不见老”,我自己也觉得好像衰老的脚步慢下来了。

年轻时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常感叹书中那些鹤发童颜的武林耆老,不仅身手矫健,快拳劲腿,而且腰腹流转自如,想必不是什么秘籍研读,仙丹随身,而在于寒暑操练,经年不辍。

上面讲的都是生理层面的衰老问题,但我想,衰老的精神含义也需要深入探究,精神与生理是密切关联的。

我观察到,面对同样的衰老情况,面对生理功能一项一项地丢失,面对伴随衰老而来越来越多慢性疾病的困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泰然接受,冷静应对,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生命的激越,如同清华上海校友会合唱团银发一族那般豪情四溢,“归来仍是少年”;也有人整天处于对身体与疾病的恐慌之中,以及对生活境遇起伏的失意、失序、失落情绪中。

不同的态度取决于对人生、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以及相应的精神状态,也由此影响到晚年生活的质量,乃至衰老的进程。

衰老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功能的丢失和疾病的痛苦。但是从精神层面而言,人生走过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各个阶段,见过世面,经过历练,心智与思想更加成熟,更能理解人生与生活的真谛。如果修炼得好,能够做到心静似水,荣辱不惊,超然于生活中的各种失意与失落,对世事洞若观火,对境遇甘之如饴。这样的境界是一般年轻人无法抵达的。

在这一方面,中国文化传统中有非常独到的洞察与表述。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那首诗生动地阐述了这个道理,诗的上半部分表述衰老的身体状态:“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疲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为惜眼,多灸为随年。”但到了诗的下半部分,则流露出他真正的精神世界:“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是啊,夕阳晚照,红霞满天,只此青绿,往事历历,故人惜惜,放下所有,迎接新生,这是何等美好的情景!

当下,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洪流中。关于生命知识与生命态度的各种信息汹涌而来,无时不在我们周围。如果以衰老这个人类永恒话题的感悟与探讨为题,我们该如何把握?孰“旧”孰“新”?现代生命知识肯定是新的,但是古老而又有生命力的精神境界,或者说生命态度,是否在人的智慧层面上,也在不断提示我们、观照我们?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565812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