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智库扫描>曾益新院士:如何养成创新思维
曾益新院士:如何养成创新思维
发布时间:2023-02-08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曾益新
点击数量:345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强调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也曾经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谆谆教诲领导干部必须培养创新思维。

构成创新思维的关键要素

“创新思维”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近几年在不同场合讲话中使用的高频热词。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求领导干部从根本上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形式主义和无所作为,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开拓新的方向,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一方面强调要善于应对变化的形势、善于打破思维的定式,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有敢于冲破旧格局、锐意进取的勇气,同时还明确要紧紧把握住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这是实现变革和创新的基础。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就是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对创新思维的三要素“全面、准确的信息采集”“理性而活跃的分析思考”“改革创新的担当勇气”有具体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

在“创新思维”这个词汇里,“创新”是作为定语的形容词,用以修饰作为名词的“思维”,其落脚点是“思维”,但重点在“创新”。思维简单地讲就是思考问题的过程,包括我们对客观存在的认知、分析与推理,乃至得出的判断、结论和形成的对策。创新性的思维,就是要用超越陈规、因时制宜的思维方式对待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有独到见解、有显著效益的工作思路和解决方案。

在讨论“创新思维”时,应该先对“创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创新从形式来看,一种是回顾性的,或者叫批判性的创新,即对前人提出的发现或者权威理论、现有的政策与管理模式、技术与方法进行质疑和挑战,通过批判性地继承、发扬、修正与完善来创新。这种形式的创新在我国的工业领域表现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高铁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种是前瞻性的,或者叫开拓性的原始创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0到1的创新,比如说青蒿素治疗疟疾。值得注意的是,原始创新并不是天上突然掉下来一个新发现,0并不代表完全的虚无,青蒿素成为抗疟药既有古代中医的启示,也有现代化学萃取技术的支撑,更有以屠呦呦教授为代表的专家们千百次的反复试验。

创新思维体现在众多领域

从创新的领域来看,有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等多种类型。我们党百年的成功实践就是在面临一次次变化的形势和重大转折时,能够及时地提出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并有一支强大的队伍去贯彻落实,比如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而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理论的重大创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繁荣发展更是伴随着一系列管理方面的创新。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改变了农业的管理方式,也推动了经济领域的全面改革和全社会思想的解放。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重要的理论与理念,比如党的自我革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等,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创新成就。

至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现代科学史上有两个划时代意义的案例。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直接催生了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全面的、爆发式的发展和进步;另一个是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电子计算机,把人类推进到了信息时代。这两项创新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乃至伦理道德,也必将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

正是因为各个领域创新的巨大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并且认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创新思维源起于全面、准确的信息采集

任何创新的成果都是创新思维和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每一次创新都必定起源于创新思维。创新是自然科学的工作常态,也是自然科学的恒定目标,自然科学的创新思维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通常情况下,自然科学的创新成果都会通过学术论文的方式介绍给国内外同行,所以阅读科技论文便可以了解到该项成果创新思维的过程。论文的前言亦即研究背景,会介绍该项工作的起源(哪些作者哪一年开启了这项工作)、后来的进展和目前的现状(哪些作者证实了或者发展了这项工作)、对这项工作有哪些不同的看法、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明确,以及本项工作着手解决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前言后面会介绍具体的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并要说明与同类研究的异同点、这项工作的创新点、理论与实际应用的价值等。

从上可以看出,其实自然科学的这种思维模式同样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我们要形成对某一项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思维,首先就是要掌握全面的情况,要了解其历史起源、发展过程、目前的状态、存在的问题、关联方的利益纠葛、国际国内同类工作的处理方式,等等。只有获取了全面、准确的信息,才有创新思维的基础。而在社会实践中,信息的获取靠的是扎实的调查研究,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就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提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应该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仅要听汇报、到实地掌握一手资料,而且要真正了解问题的症结和发展演变过程,搞清楚群众的真实诉求和心愿,使我们的创新思维具备厚实的基础。

创新思维产生于理性而活跃的分析思考

创新思维仅仅有全面的信息掌握是不够的,还要有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借助逻辑思维的严谨推理,梳理工作中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理清上下游、理清层级,明确各种因素中“乘客”和“司机”的关系,找到主要驱动者、次要驱动者和其他参与者,这样的思考才能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的方式,从过去看现在,从现在看将来,找出其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运动变化的规律,这样的思考才具有深邃性,才能有大格局、有前瞻性;要懂得运用比较思维的方式,比较国际上同类问题的情况,比较国内其他地方同类问题的情况,通过比较看差异,通过差异懂借鉴,这样的思考才能有宽视野、少走弯路、博采众长;要学习辩证思维的方法,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透过千头万绪的环节抓住问题的关键,透过盘根错节的关系抓住主要的矛盾,透过差异巨大的诉求寻求对立中的统一,不至于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误判。

除了这些我们惯常使用的思维模式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转换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等,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创新的灵感。比如17世纪针对海运贩卖过程中奴隶受虐大量死亡的情况,由离岸付费改为到岸付费就是一个转换思维的典型例子,它比任何道德说教更能唤起船主对奴隶生命的保护意识。大家熟知古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面对落水的小伙伴,他没有拘泥于常规的“救人离水”思维模式,而是运用逆向思维,以石头把缸砸破来挽救小伙伴的性命。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背离博弈论中的“零和规则”,而是运用发散思维的模式,努力达成竞争中的“互赢”甚至“多赢”局面。我们常说的“羊毛出在猪身上”则是信息社会里面跳跃思维的生动实践,许多互联网公司并不靠主业获取利润,而是通过第三方实现其盈利模式。

创新思维离不开改革创新的担当勇气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全党“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把创新思维与其他六种思维方式并列提出来,作为领导干部的能力来要求。事实上,这七种思维方式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好的战略思维里面一定有历史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也一定包含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好的创新思维必定是基于历史、统筹全局、富有战略性和前瞻性,也必定是守底线、有边界的。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上述各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而且这种思维能力会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愈加成熟。然而,很多情况下创新思维绝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担当与勇气的问题;而担当和勇气的背后则是深厚的人民情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对远大理想的坚持和执着。也就是说,创新思维有“善思”的问题,但更多时候是“敢思”和“敢为”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重大创新,必定会与旧的格局、旧的观念和惯性思维发生冲突,常常是在质疑声中诞生、在打压下成长、在困境中挣扎、在磨练中“破茧成蝶”;即使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创新思维也难免招来同行怀疑的眼光、面临研究过程的艰难困苦。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指出,要“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明确提出新时代的“三个务必”: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惟创新者胜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这些论断高瞻远瞩、涵义深远,对于我们在工作中提振改革创新的勇气,提升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能力都具有极大的鼓舞和指导作用。

(作者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616389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