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智库扫描>科技奖励:既要革故鼎新,也要坚守初心
科技奖励:既要革故鼎新,也要坚守初心
发布时间:2023-03-08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李晨阳 王兆昱
点击数量:296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奖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是科技管理和科技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奖励办得好不好、评得优不优,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关心的话题。

近年来,国内的科技奖励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多位代表委员对《中国科学报》畅谈了切身感受,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政府民间多元互补、百花齐放

我国科技奖励体系大致分为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和社会力量奖项。民间奖与政府奖各有侧重、功能互补,构成了极具特色的科技奖励体系。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鼓励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企业、基金会及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鼓励民间资金支持科技奖励活动”。各种不同类型的民间科技奖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政府创办的科技奖励和民间创办的科技奖励,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荣根院士对《中国科学报》说,“近年来涌现出很多民间科技大奖,大多奖金很高,受到了很多关注。而政府层面的科技奖励尽管没有太多的经济利益,但对科研人员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荣誉,代表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工作的认可,这种获得感和满足感是无法替代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则指出,与国外的科技奖励几乎都授予个人不同,我国政府层面的科技奖励大多数是项目奖励,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民间涌现的众多科技大奖,很注重对科学家个人的奖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充作用。

“政府奖与民间奖定位不同,前者需要考虑国家的科技进步方向以及区域发展需求,后者则更注重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活力。但不管是什么奖,都贵精不贵多。适当的奖励有助于鼓舞士气,奖励太多、奖金太高,有可能影响一些人的科研初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院士说。

此外,袁亚湘建议,应当鼓励学术团体授奖,以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比如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等设立的奖项。

“我觉得这些奖项目前得到的关注并不多。但从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看,这些专业团体对学术成就的判断是最权威的。这些奖励不该被忽视。”袁亚湘说。

从认可成果到面向未来

“我觉得近年来一个很好的趋势是,科技奖励开始更加注重‘未来’而非‘过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青年科学家,吴蓓丽收获过一系列政府和民间的科技奖励。她发现,早些年,这些奖励比较看重科技工作者既往取得的科技成果。但近年来,很多科技奖励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科技工作者的未来发展潜力。

“这种潜力怎么判断呢?”吴蓓丽说,“奖励的候选人或申报者需要展示未来的研究计划,如果这些工作是‘从0到1’的、极具挑战性的、对领域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对国计民生有重大意义的,就更容易得到评审者的青睐。”

在吴蓓丽看来,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破四唯”的导向,而且能够鼓励科研人员挑战更难的科学问题,深入前人没有涉足的科学领域。

“事实上,科技奖励只是科技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科技奖励标准的变化,反映出我国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变化。”吴蓓丽说。

从2011年回国工作以来,吴蓓丽切身感受到,国内对科技人员的评价标准变得更加细化、多样化。一些在过去标准下很难获得奖励的科技人员,比如开展技术研究、应用研发的人员,也有了各种针对性的激励形式。而论文指标在评奖中的逐渐淡化,则有助于科技人员回归初心,更加注重研究工作本身的价值。

奖励是荣誉不是工具,须防本末倒置

“这些年来,针对科技奖励国家做了很多调整和改革,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依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徐星说,根本问题在于如何构建更加公平的奖励制度。

“在现代科技事业中,很少有人是单打独斗取得成绩的,重大的科研突破往往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徐星说,“这会涉及3类人,一类是统筹领导者、一类是学术研究的核心骨干、一类是做科技支撑的技术人员。这3类人都不可或缺,那么在奖励中如何合理分配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对此,他认为一种方法是某些奖励可以细化出科学研究奖、协调管理奖、技术支撑奖等奖项,让作出贡献的主要参与者得到名副其实的奖励。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另一种方法则是充分发挥项目奖和个人奖的互补作用。

“目前我们的情况是政府奖以项目奖为主,民间奖以个人奖为主,我们可能需要建立一个更为平衡的奖励体系。”徐星说。

蔡荣根指出,构建更加公平的科技奖励制度,需要在评审上多下功夫。“对科技奖励来说,同行评审很重要。应当不断更新评审专家库,让更多年轻优秀、在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参与评审,这样评选出的结果才能更加客观合理、更加符合业内的预期。”

“我认为,科技奖励最重要的,是回归它的荣誉性。”袁亚湘说,“如果奖励变得像‘帽子’那样,先拿小奖励,然后依托这些小奖励去争取更大的奖励,用大奖来申请职称,拿到职称再换更大的奖……这样的奖励就变味了。”

在袁亚湘看来,奖励本身是有必要的,关键在于导向是什么。“别让奖励成为工具,要让奖励回归荣誉性,让科技工作者真正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从而更加心无旁骛地为学术奋斗,这才是最重要的。”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633327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