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智库扫描>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新科技革命离不开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新科技革命离不开理论物理
发布时间:2023-03-29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韩扬眉
点击数量:256次

吴岳良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供图

“非常有趣,我有很多很多问题!”“入场券1000元也值得”……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岳良在“彭桓武前沿科学论坛”上讲述了一场既浪漫又“烧脑”的报告《超统一场论的基础——宇宙和物质起源与时空和引力本质》,反响热烈。

100年前,“统一场论”的理念被提出,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花费了后半生几乎所有的时间,试图在经典场论框架内统一引力与电磁力,尽管未能取得成功,但“统一场论”的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时至今日,“统一场论”已成为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物理家所追求的梦想。

1996年,吴岳良回国后与周光召开始共同研究大一统理论。次年,他们在《中国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对所有基本力的一种可能的统一模型》的研究论文,这是他们最初的想法。

20多年来,吴岳良提出了超统一场论,但在走向大一统的路上仍存在诸多挑战和谜题。

随着人们对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如何在以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成功结合而建立的量子场论的理论框架下,将描述自然界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与描述引力相互作用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自洽地协调和统一起来?

这是从量子到宇宙的“量子-宇宙物理”研究亟须回答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

吴岳良从人类对于极小量子粒子与极大膨胀宇宙的认知讲起。他指出,根据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唯一尚未得到实验证实的只剩下传递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子,与此同时,95%的引力宇宙(暗物质+暗能量)尚未认识。

爱因斯坦1915年创立的广义相对论无疑是人类认识宇宙征途中的一大成功,并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爱因斯坦的几何引力方程组(10个)奠定了经典引力理论的基础。尽管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1913年玻尔基于量子概念提出了原子模型,不过,基本物理规律还没有完全冲破经典物理,仍以经典理论为主导,人们还不知道电子作为一种量子场的运动规律是什么。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尚未建立起来。

“那个时代,引力场是用弯曲时空的几何动力学来描述的,我们可以想象任何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总是要受当时实验条件和已知物理规律的局限。”吴岳良说。

吴岳良表示,从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思想中,我们有所启发:爱因斯坦探索“统一场论”受当时人们对物质基本组元和深层结构认识的局限。广义相对论刻画的引力由坐标时空的对称性支配,而电磁相互作用由物质基本组元的内部规范对称性支配。仅从时空和几何出发,沿着纯时空和几何学方向探索“统一场论”是走不通的。

首先在概念上就遇到了困难。正如“NO-GO Theorem”(此路不通定理)所表明的,不可能把时空对称性与基本物质场的内部对称性统一起来。而此定理一直影响着由时空几何对称性支配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与由基本物质场的内部规范对称性支配的电、弱、强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之间建立的“统一理论”。

基于过去的启示和挑战,吴岳良提出了建立在量子场论框架下的超统一场论。

“突破‘此路不通定理’,在19维超时空中建立完整的超统一场论,不仅把所有已发现的轻子和夸克统一到超统一量子比特旋量场中,而且把所有已知的基本力统一到由非齐次超自旋规范对称性支配的超统一规范相互作用中。”吴岳良解释说。

最近,吴岳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题为《超统一场论的基础——基本构造块和对称性与基本相互作用和宇宙演化》的专著,献给恩师周光召和彭桓武这两位理论物理前辈。

这为解决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可调和的矛盾找到了一条解决途径,同时为统一所有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找到一个理论。那么,如何检验这条路线呢?

空间引力波探测提供了一条途径。2016年,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探测到了双黑洞合并事件的引力波。同年,中国科学院宣布我国实施引力波空间探测计划——“太极计划”,该计划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由胡文瑞组织我国科学家进行的研讨和论证。目前,由吴岳良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太极计划”已规划好三步走发展路线图,计划到2032年前后“太极三号”发射升空,实现探测各种引力波天体源及认知引力宇宙。

吴岳良指出,空间引力波探测的研究对象囊括了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极为丰富的引力波源,探测的范围覆盖几乎整个宇宙空间。目前“太极二号”已完成方案认证,也完成了关键技术地面攻关。

讲座最后,吴岳良特别讲述了理论物理、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密不可分的联系,他表示,理论物理是基础科学之基础。世界科技史表明,一旦基础科学研究使得科学理论获得根本性的重大突破,必将导致科学革命,并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引发变革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涌现,点燃相应的工业革命。

“暗物质和暗能量被认为是21世纪物理学存在的两朵‘大乌云’,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结合是21世纪物理学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在吴岳良看来,宇宙物理的突破将引发21世纪物理学又一次革命性突破,促进人们对引力本质、时空结构、物质起源和宇宙起源等的重新认识。

“前三次科学革命都启示理论物理起到了基础科学之基础的重要作用。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理论物理研究应为新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吴岳良呼吁。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615947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