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智库扫描>做好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防范
做好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防范
发布时间:2023-10-23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赵志耘
点击数量:244次

当前,ChatGPT类大模型加速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引领人工智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固有的不确定性、不透明性、难以解释、事实性错误等能力局限,对经济发展、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等方面带来深远影响,引发了全球对大模型广泛应用安全风险的热议。如何应对人工智能风险并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主动,有效保障国家安全,已成为我国国家安全治理的重要议题。

大模型技术引发新的安全风险和治理挑战。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人工智能的应用门槛持续降低,伴随着误用滥用情况的增加,经济社会领域的多重安全风险也在交织叠加。

一是放大隐私信息泄露风险。当前,人工智能开发者和服务提供者可能利用用户数据进行优化训练,但相关服务条款却并未对数据使用做出解释说明,可能涉及在用户不知情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商业秘密等,安全风险较为突出。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部分欧洲国家对大模型进行了严格监管和审查,甚至考虑禁止ChatGPT等人工智能应用。

二是舆论引导与文化渗透风险。在舆论和文化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被用于算法引导、平台渗透、网络监控、内容生成等信息处理环节,由大模型驱动的文本创作工具可能产生颇具影响力或说服力的信息,使得虚假信息不易被识破,负面舆情传播速度加快,进而导致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是情报军事领域应用的新威胁。人工智能的自动生成代码功能使黑客技术的习得过程更为容易,使网络攻防的更新频率大幅提升。利用ChatGPT类大模型可以帮助机器学习识别更加复杂的文本及实体,或将扩大无人军用智能无人装备的应用,增大军事对峙摩擦,对国家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风险持续蔓延的形势,增强人工智能的安全性成为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产业界等共同关注的议题。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安全问题,不断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所致的内生安全、人工智能应用中的衍生安全以及影响和决定人工智能前景的发展安全问题进行系统性治理,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人工智能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并要求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和评估体系。我国不断完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为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奠定法律基础。研究制定算法推荐、深度合成、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管理规定,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保障相关技术产品的有序发展。先后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设定道德约束,促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此外,我国也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坚持伦理先行、和平利用、安全可控等治理原则,呼吁加强对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监管,以负责任的态度促进人工智能安全治理。

推动形成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的强大合力。尽管已开展一系列治理行动,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还面临诸多全球共性难题。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并不具备较强的可解释性、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完全实现人工智能治理所倡导的透明度、可靠性和安全性。如何在创新发展和有效监管之间取得平衡也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既要避免过度监管阻碍技术发展,也要防止管理力度不够而引发严重问题。

当前,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国际科技、经济及政治领域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日益增大。我国正处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必须坚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人工智能治理机制,调动各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融合,以高水平科技安全保障国家总体安全。一是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机制。坚持审慎监管、开放包容原则,强化风险研判和监测预警,完善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制度。二是增强法治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立法,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利用等法律问题研究,建立追溯和问责机制,清晰界定人工智能相关主体权利、义务及责任边界,从而保障各类群体的合法权益。三是增强人工智能技术治理能力。强化人工智能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技术研发,强化对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的审计监管和对人工智能系统安全性测试评估,增强抗系统性风险能力。四是增强国际安全合作能力。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理念,在《中国关于规范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立场文件》等基础上,发挥联合国、G20、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的作用,拓展人工智能安全共识,避免人工智能滥用带来的安全风险。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803327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