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信息技术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12-15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张晴丹
点击数量:216次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对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近日,在香山科学会议第S70次学术讨论会上,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信息科学学部主任郭雷表示,随着数字化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增加,更加需要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对信息技术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系统分析与深入探讨。 此次香山科学会议以“信息技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研究”为主题,与会专家共议思路和框架,提出提升国家治理信息技术支撑能力的科学研究战略布局和发展路线。 加快推动国家治理信息化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表示,治理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特征,信息化使用水平则是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综合体现。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了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新世界。”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说。 吕建在会上着重探讨了面向人机物三元融合新世界的应急管理系统新架构,并提出按照“主线引导、双力驱动、螺旋上升”的方式,以及“向上的目标导向、向下的问题导向、向右的信息支撑、向左的变革重塑”4个方位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机理,从宏观角度探索应急管理系统新架构的落地方式。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聚焦点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实现智能化的核心途径是人工智能。而ChatGPT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从深度学习时代迈入了大模型时代。大模型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核心驱动力,在各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 信息技术治理面临新挑战 信息技术赋能国家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高效化,从而加快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另一方面将面临信息技术治理所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要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从“可以用”到“很好用”还存在很多技术挑战。徐宗本指出,首先,数据样本需要实现自生成、自选择;其次,模型算法需要实现自构建、自设计;最后,环境任务需要实现自适应、自转换。 对此,徐宗本认为,人工智能的基础之一是数学,因此,人工智能想要行稳致远,必须先把数学的基本问题解决好。数学与人工智能交互作用的本质是“模型驱动”与“数据驱动”相结合,这种结合具有巨大的潜力。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指出,数据共享问题是制约信息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效性的重要障碍,打通数据共享的壁垒需要多部门联合协同发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潘教峰指出,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智能化水平提升面临挑战。一是数据归属权、使用权、管理权尚不清晰,限制了治理大数据综合分析和决策的能力。二是地区间经济、技术、基础设施水平的差异,造成各地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发展不平衡,产生数字鸿沟。三是人工智能算法的黑箱特征,带来算法偏见的风险,引发科技伦理问题。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程学旗提到,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学界、业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如何对人工智能的伦理、法律和安全风险进行约束和监管,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新命题。 潘教峰认为,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把新一代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更好地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和效能。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王红卫表示,虚拟数字社会的出现,给社会系统涌现与演化规律带来很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人机融合环境下的群体合作及互动作用机制和线上-线下社会系统的协同演化机理,并针对重大社会治理问题,研究引导与干预方法,使社会系统保持正常的秩序与合理的活力。 推荐文章
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