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发布时间:2024-08-28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田曦
点击数量:31次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到科学家精神,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并寄语两院院士当好“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科学家精神不仅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构筑民族精神高地、引领社会风气向上向善的重要基石。 当前,我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面临多重挑战与待优化领域。首先,学术生态面临挑战。科研不诚信行为侵蚀科研的纯洁性,“学阀”现象的存在限制科学创新活力,“帽子”迷信现象扭曲科研评价体系,过度行政化干扰科研自主性,影响科研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对公众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其次,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力与科研素养上存在短板。应试教育模式偏重考试成绩,不利于培养未来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科研伦理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欠缺,对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构成潜在威胁。再次,宣传策略与公众认知有待提升。传统宣传方式单一,难以有效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科研成果展示往往侧重于技术成果,忽视了科学家精神的普及,公众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与支持。最后,落实层面上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虽然全社会已普遍认识到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走过场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可能只是口头上强调要弘扬科学家精神,但并未将其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和科研活动中,导致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入人心。 面对上述挑战与困境,需从科研诚信、教育体系、宣传策略、责任落实等多方面入手,以实际行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第一,优化学术生态。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严惩科研不端行为,加强科研诚信文化建设,为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机制,确保资源向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贡献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保障年轻科学家的发展空间。减少对荣誉头衔的过度依赖,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贡献,激励科研人员将个人科研追求与国家发展战略、人民福祉紧密相连,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削减冗余行政程序,提升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设立专门科研支持团队,充分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潜力,为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和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创新教育体系。推行素质教育,增设创新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强科研伦理、社会责任和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科研后备力量。强化跨学科教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科研人才。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团队合作训练,弘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培养更多具备科学家精神的优秀人才,为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三,拓宽宣传渠道。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创新宣传方式,如通过互动问答、在线直播形式提高公众参与度。制作高质量科普视频和纪录片,提升公众对科学家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定期举办科普活动和开放日,让公众近距离接触科研工作,了解科学家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定期选树贡献卓越的科学家,树立行业标杆。举办科学家事迹展览和讲座,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人民科学家”等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的精神宣传,激发全社会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与践行。 第四,强化责任落实与监督机制。构建实效导向的落实机制,制定可量化的评估指标,明确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的责任主体,将弘扬科学家精神纳入其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监督机制,通过定期检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各地各单位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各项措施不仅被提及,更被切实执行。同时,鼓励创新实践,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研文化,使其成为科研人员的自觉追求。 推荐文章
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