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 院刊动态
  • 智库扫描
  • 战略与政策
战略与政策
  •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新旧动能转换
    2025/2/20
  •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动能转换
    2025/2/17
  • 以系统观念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2025/2/14
  •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2025/2/12
  • 加快建设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
    2025/2/10
  •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引领大气科学创新发展
    2025/2/7
  • 锚定科技强国目标聚力发力
    2025/2/5
  • 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助力现代服务业发展
    2025/1/27
  • 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能力提升
    2025/1/24
  •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大力推动渔业“蓝色转型”
    2025/1/24
  •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之道
    2025/1/23
  • 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
    2025/1/22
  • 把握机遇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2025/1/22
  • 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创新自信和气魄
    2025/1/21
  • 构建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2025/1/21
  •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
    2025/1/20
  • 构建多元化的人工智能训练数据供给体系
    2025/1/17
  • 国际教育科技人才联动发展态势
    2025/1/16
  • 专家详解中国空间站未来开展的重点科学与应用研究
    2025/1/14
  • 四部门印发《实施意见》——促进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1/14
  • 创新构建有效的科技成果评价验证体系
    2025/1/13
  • 发动科技创新引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1/13
  • “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1/13
  • 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2025/1/10
  • 完善青年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2025/1/8
  • 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025/1/7
  • 发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经验
    2025/1/6
  • 着力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1/6
  • 构建提升一体化国家战略科技体系和能力
    2025/1/6
  •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2025/1/3
  • 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区域协同创新大有可为
    2024/12/30
  • 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应用
    2024/12/30
  • 破除成果“堆数量”导向
    2024/12/30
  • 加强人工智能安全领域人才培养
    2024/12/30
  • 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2024/12/27
  •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工业强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
    2024/12/27
  •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激发创造活力
    2024/12/26
  • 以系统思维前瞻布局能源技术创新体系
    2024/12/23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024/12/23
  •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12/23
  • 完善科研院所体制机制 激活科学数据要素潜能
    2024/12/23
  • 夯实企业主体地位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4/12/13
  • 构建高效可靠空间通信网络
    2024/12/13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024/12/13
  • 复兴固态锂电池
    2024/12/12
  • 优化公共治理体系,防范AI给社会带来的风险
    2024/12/11
  • 大力推动种业科技创新
    2024/12/11
  • 科技赋能地下空间开发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2024/12/10
  •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2024/12/9
  • 生产关系适应性变革必须支持推动全面创新
    2024/12/9
  • 坚持培育创新文化
    2024/12/4
  • 为科技人才建功立业厚植沃土
    2024/12/2
  • 系统布局,推进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2024/12/2
  • 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
    2024/12/2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024/11/29
  • 技术革新引领猪育种迈向精准高效智能新时代
    2024/11/27
  • 推动交叉研究为科技创新增量提质
    2024/11/25
  • 自立自强,强化科技支撑力
    2024/11/20
  • 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的生命价值
    2024/11/20
  • 培育壮大绿色算力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2024/11/18
  • 打造演化生物学领域重大科研成果策源地
    2024/11/15
  •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头创新动力
    2024/11/15
  • 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
    2024/11/15
  • 深化改革推动空间科学实现新突破
    2024/11/15
  • 强化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
    2024/11/15
  • 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2024/11/14
  • 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4/11/14
  • 以科技创新保障能源安全,加快能源转型
    2024/11/12
  •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2024/11/11
  • 加快构建同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2024/11/11
  • 加强柔性电子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2024/11/11
  • 强化科技开放合作安全保障
    2024/11/8
  • 奠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基础
    2024/11/8
  • 有组织科研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11/8
  •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2024/11/8
  • 构建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科研生态
    2024/11/6
  • 加快构建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2024/11/6
  • 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2024/11/5
  • 多方发力 抢占生物制造新赛道
    2024/11/5
  • 为建设科技强国写下精彩篇章
    2024/11/4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11/1
  • 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
    2024/10/31
  • 科学城如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2024/10/30
  • 深化开放合作 建设科技强国
    2024/10/28
  •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2024/10/28
  • 自主培养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
    2024/10/28
  • 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2024/10/28
  • 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
    2024/10/23
  •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力
    2024/10/22
  • 油气大模型破局需从三方面发力
    2024/10/21
  • 破解达尔文“渐变论”世纪难题
    2024/10/21
  • 创新预测理论与方法 更好服务经济民生决策
    2024/10/21
  • 加快发展新一代生物育种技术
    2024/10/21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2024/10/15
  • 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新活力与应用潜力
    2024/10/14
  • 以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2024/10/14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效能
    2024/10/12
  •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创开放环境
    2024/10/12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2024/10/10
  • 中国式创新发展:价值创造活动与发展目标系统耦合
    2024/10/10
  • 如何让海量冷数据不再被“冷落”
    2024/10/9
  •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创主体如何乘势而上
    2024/10/9
  • 攻坚克难,建设桥梁强国
    2024/9/30
  •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9/30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2024/9/30
  • 为未来产业夯实科技基石
    2024/9/27
  • 打造一流科技期刊需培养一流编辑
    2024/9/26
  • 牵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牛鼻子”
    2024/9/25
  • 基于“智简”范式的6G通信技术发展
    2024/9/25
  • 颠覆性技术融合将驱动食品行业变革
    2024/9/24
  • 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2024/9/23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2024/9/18
  • 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2024/9/18
  •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2024/9/18
  •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4/9/12
  • 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科技事业发展综述
    2024/9/12
  • 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堵点
    2024/9/10
  • 将开放作为科技创新的鲜明标识
    2024/9/9
  • 加快推进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
    2024/9/6
  • 加快构建面向智能时代的算力基础设施
    2024/9/6
  •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2024/9/4
  •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
    2024/9/2
  • 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助力科技强国建设——访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
    2024/9/2
  • 良种选育让更多民众吃上优质猪瘦肉
    2024/8/30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024/8/29
  • 完善技术预测体系 夯实战略决策基础
    2024/8/29
  •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传统农业跨越发展
    2024/8/29
  • 席南华院士:走近数学世界 培育数学素养
    2024/8/27
  • 夯实科技体制改革的创新文化基础
    2024/8/26
  • 防控条锈病 守得麦满仓
    2024/8/26
  •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
    2024/8/26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4/8/23
  • 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
    2024/8/23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024/8/22
  • 加快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2024/8/21
  • 把握着力点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4/8/20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2024/8/20
  • 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把握创新主动权
    2024/8/19
  • 丛斌院士:生命科学进化带来的思考
    2024/8/19
  • 从三方面深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改革
    2024/8/16
  • 严纯华院士:以科研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2024/8/13
  •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创新
    2024/8/13
  • 多管齐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024/8/12
  • 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2024/8/9
  • 以改革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8/8
  • 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壮大新兴未来产业
    2024/8/8
  • 科教融合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24/8/8
  • 科技成果转化,畅通从“书架”到“货架”的路
    2024/8/8
  • 多措并举完善国家科研机构资助机制
    2024/8/7
  • 以科创走廊为纽带,促京津冀协同创新
    2024/8/7
  •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4/8/7
  • 自觉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
    2024/8/6
  • 科技事业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逻辑
    2024/8/5
  •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2024/7/31
  • 着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
    2024/7/31
  • 勇担时代重任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4/7/31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以时空大数据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2024/7/31
  • 推动科技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转化
    2024/7/30
  •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2024/7/29
  •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7/29
  • 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2024/7/29
  • 增强创新能力 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2024/7/29
  • 俞建勇院士: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 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
    2024/7/26
  • 溯“源”施“策”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2024/7/25
  • 勇担科技强国建设使命重任
    2024/7/25
  • 推进人工智能治理国际合作
    2024/7/25
  • 正确认识并加快发展“纯铁”产业
    2024/7/24
  • 推动科技管理体制系统性重构
    2024/7/24
  • 人工智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驱动力
    2024/7/22
  • 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需“软硬兼施”
    2024/7/22
  • 从三方面发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2024/7/22
  • 大模型落地提速 国产算力受青睐
    2024/7/18
  • 加快破解科研与产业脱节难题
    2024/7/17
  • 怎样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作用
    2024/7/16
  • 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
    2024/7/12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7/11
  • 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2024/7/10
  • 生物制造: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力量
    2024/7/10
  • 国家科研机构:当好核心技术攻坚“排头兵”
    2024/7/8
  • 构建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2024/7/8
  • 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4/7/4
  • 何为“破四唯”和“立新标”
    2024/7/3
  • 把握科技评价改革的痛点和靶向
    2024/7/3
  •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协力攻关
    2024/7/2
  • 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4/7/1
  • 完善基础设施 打造科研利器
    2024/7/1
  •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加速释放数字化潜能
    2024/6/28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根基和动力源泉
    2024/6/26
  • 提升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
    2024/6/26
  •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2024/6/26
  •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6/25
  • 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2024/6/25
  • 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024/6/25
  • 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来催生新质生产力
    2024/6/24
  • 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
    2024/6/24
  •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2024/6/21
  • 协同配合保护好知识产权
    2024/6/21
  • 筑牢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屏障
    2024/6/20
  • 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基石
    2024/6/19
  • 范先群院士:为建设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2024/6/19
  •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网络神经外科将成脑科学转化研究纽带
    2024/6/17
  • 韧性城市建设的意义、进展与展望
    2024/6/14
  • 加强空间应用 建设航天强国
    2024/6/11
  • 推动我国算力产业协同发展
    2024/6/7
  • 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卡点堵点
    2024/6/6
  •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4/6/3
  • 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4/6/3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5/29
  • 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2024/5/29
  • 干勇院士:高端装备如何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有力抓手
    2024/5/29
  • 优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4/5/28
  • 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
    2024/5/27
  • 推动科技人才跨组织高效流动
    2024/5/27
  • 发展耐盐碱油菜 助力保障粮食安全
    2024/5/27
  •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4/5/27
  • 强化科技支撑保护黑土地
    2024/5/24
  • 完善创新生态 锻造科研“利器”
    2024/5/24
  • 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治理体系
    2024/5/23
  •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提供战略支撑
    2024/5/22
  • 推动科研国际合作 携手应对全球挑战
    2024/5/22
  •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24/5/21
  • 以全面深化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2024/5/20
  •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需发挥科技牵引作用
    2024/5/20
  • 王金南院士:有效管控新污染物环境风险
    2024/5/17
  •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2024/5/15
  • 优化组织机制,增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024/5/14
  • 优化政策供给 促进成果转化
    2024/5/14
  • 发挥数字科技企业优势 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5/9
  • 超前布局 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2024/5/9
  • 人体衰老能否减缓或“逆转”
    2024/5/8
  • 发展科技担保行业 做好科技金融文章
    2024/5/8
  • 强化未来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2024/5/8
  •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 实现生产力跃升
    2024/4/30
  • 推动量子计算机更好更快发展
    2024/4/29
  •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量子计算人才紧缺,本土培养是关键
    2024/4/25
  •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2024/4/25
  • 张荣院士:以高质量基础研究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4/24
  •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作用
    2024/4/23
  • 以科技赋能国家安全体系建设
    2024/4/22
  • 突破主导技术 推动科技创新
    2024/4/22
  • 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4/4/19
  • 以科技创新体系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4/4/18
  • 科技信息资源赋能科技创新
    2024/4/17
  •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4/15
  • 高文院士:以算力网建设促进产业创新
    2024/4/12
  • 加快建好人才高地
    2024/4/11
  •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互动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4/10
  • 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
    2024/4/9
  • 多方热议人工智能产业新机遇
    2024/4/8
  • 加强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化治理能力
    2024/4/8
  •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4/4/3
  • 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4/3
  • 加快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科技人才体系
    2024/4/1
  • 从数字技术看新质生产力内核
    2024/3/29
  • 光电集成芯片有望助力解决“芯片之痛”
    2024/3/28
  • 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 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24/3/27
  • 王焰新院士:让学科特色型大学在各自领域独占鳌头
    2024/3/26
  • 壮大科技领军企业 促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3/25
  • 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4/3/25
  •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2024/3/25
  • 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2024/3/22
  •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2024/3/21
  • 加强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层面的比较优势
    2024/3/21
  • 不断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2024/3/20
  • 建立智慧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2024/3/18
  • 五方面发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2024/3/18
  • 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3/18
  • 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初心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24/3/12
  • 大力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
    2024/3/12
  • 增强科教兴国强国抱负 担当科技创新重任
    2024/3/8
  • 构建新型举国体制 破局种业创新发展
    2024/3/7
  •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多向发力
    2024/3/7
  • 培育新质生产力 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4/3/6
  • 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引领产业发展
    2024/3/5
  • 深刻认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3/4
  • 将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2024/3/4
  • 提高科学传播质量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2/29
  • 把握创新机遇 勇攀科技高峰
    2024/2/29
  • 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2024/2/28
  • 时空智能助力智慧交通
    2024/2/23
  • 强化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
    2024/2/22
  • 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2/22
  •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体制机制
    2024/2/22
  •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2/21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2/20
  • 深海探索:更好认识海洋
    2024/2/19
  • 如何顺好工业气体这口“气”
    2024/2/7
  • 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分类体系
    2024/2/5
  • 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2024/2/5
  •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2024/2/2
  • 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2024/2/2
  • 李国杰院士: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
    2024/2/2
  • 统筹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2024/1/31
  • 协同发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4/1/31
  • 范维澄院士: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学理支撑
    2024/1/31
  •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1/26
  • 李言荣院士: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解决从1到0的问题
    2024/1/25
  • 增强科学技术第一竞争力
    2024/1/25
  • 陈士林院士:现代科技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
    2024/1/24
  • 完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循环促进机制
    2024/1/23
  • 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
    2024/1/23
  • 让青年科技人才挑起“科技强国”的大梁
    2024/1/22
  •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1/22
  • 走稳走实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之路
    2024/1/22
  •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2024/1/22
  • 从克隆猴到嵌合猴,灵长类模型还有多远?
    2024/1/17
  • 加快补齐科技安全的短板
    2024/1/17
  • 优化全链管理机制 提升创新体系效能
    2024/1/15
  • 以知识产权为抓手 系统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1/15
  • 加快构建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024/1/12
  • 发挥好大科学装置原始创新策源作用
    2024/1/11
  • 农业第三次产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
    2024/1/10
  • 科技助力长江大保护
    2024/1/9
  • 统筹推进我国科学城体系化建设
    2024/1/8
  • 构建高质量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
    2024/1/3
  •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思考
    2024/1/3
  • 用国际大科学计划解决全球生态难题
    2024/1/2
  • 在坚持“四个面向”中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4/1/2
  • 潘永信院士:为什么要探索火星
    2023/12/27
  •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2023/12/26
  • 尤政院士:向产业发展关键环节输送创新人才
    2023/12/25
  • 欧阳志云院士:这份调查评估,解读“生态国情”
    2023/12/25
  • 建设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创新体系
    2023/12/22
  • 建立支持全面创新的人才制度体系
    2023/12/21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电力供需互动是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关键技术之一
    2023/12/20
  • 铸科技创新之盾 强国家安全之基
    2023/12/18
  • 区域综合创新平台探索成果转化之路
    2023/12/18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
    2023/12/18
  • 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精神力量
    2023/12/18
  • 以更强使命感奋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12/11
  • 加快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2023/12/7
  • 如何促进智能治理健康发展
    2023/12/6
  •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
    2023/12/6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3/12/5
  • 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科技创新力量
    2023/12/4
  • 加快构建基础研究长周期支持机制
    2023/12/4
  • 任南琪院士:数字化赋能生态文明建设
    2023/12/1
  • 为通用人工智能搭建新测试体系
    2023/11/30
  • 郭光灿院士:量子技术将如何重构我们的生活
    2023/11/29
  • 窦贤康院士: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2023/11/29
  • 郭旭升院士: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各方协同发力
    2023/11/29
  • 推动科技伦理治理新发展
    2023/11/29
  • 邹学校院士: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2023/11/29
  • 张平文院士:学科交叉探索科技前沿
    2023/11/27
  • 用好老科技工作者资源 助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2023/11/21
  •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2023/11/21
  • 培养“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需把握好“三性”
    2023/11/20
  • 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
    2023/11/20
  • 科技现代化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2023/11/16
  • 唐本忠院士:呼唤从分子论向聚集体科学的研究范式转移
    2023/11/15
  •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2023/11/15
  • 倪光南院士:以全球视野谋划开源人才培养
    2023/11/14
  • 深入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创新
    2023/11/14
  • 欧阳钟灿院士:推动全产业链自主创新
    2023/11/14
  • 王云鹏院士: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2023/11/13
  • 常凯院士:我国半导体芯片制造底层技术短板待补
    2023/11/9
  • 加强基础研究,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2023/11/8
  • 跨越专利转化“最后一公里”
    2023/11/7
  • 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2023/11/6
  •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提升科技投入效能
    2023/11/3
  •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2023/10/31
  • 刘中民院士:构建多能融合的新型能源体系
    2023/10/30
  •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以氢电耦合为支撑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2023/10/26
  • 加强我国科技伦理治理需要新思路
    2023/10/25
  • 为科技活动提供伦理审查指导基准
    2023/10/23
  • 推进大模型赋能数智化应用健康发展
    2023/10/23
  • 周卫健院士:创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科学范式
    2023/10/20
  • 周建平院士:打卡我们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
    2023/10/20
  • 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023/10/19
  • 加强我国科技伦理治理需要新思路
    2023/10/17
  • 姚檀栋院士: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2023/10/12
  • 邬贺铨院士: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环境
    2023/10/11
  • 重塑战略润滑力量 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2023/10/11
  • 我国发布空间转录组综合资源存储库CROST
    2023/10/10
  • 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支撑体系
    2023/10/10
  • “双碳”战略引领绿色变革
    2023/10/9
  • 推动科技向善 把好伦理“方向盘”
    2023/10/9
  • 朱彤院士:希望解密高原生理适应机制 守护高原人民生命健康
    2023/10/7
  • 周忠和院士:热河生物群隐藏的生命演化密码
    2023/10/7
  • 以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2023/9/26
  • 谭久彬院士:加快构建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
    2023/9/26
  • 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作用 加速科技成果落地
    2023/9/25
  • 防范人工智能给决策带来风险
    2023/9/22
  • 郭旭升院士:“双碳”目标引领地热产业发展
    2023/9/20
  • 孙宝国院士:从“藏粮于地”到“藏食于民”
    2023/9/20
  • 武强院士:向地球深部进军
    2023/9/18
  • 以科技创新赋能新时代文化建设
    2023/9/15
  • 薛其坤院士:在挑战高温超导“百年难题”中守正创新
    2023/9/13
  • 聂建国院士:科技创新要解决“真问题”
    2023/9/12
  • 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2023/9/11
  •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开展协同创新,对抗人类健康“头号杀手”
    2023/9/8
  • 建设大科学装置要有创新性前瞻性战略性
    2023/9/7
  • 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
    2023/9/4
  •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以氢电耦合为支撑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2023/8/31
  • 人工智能治理要坚持两手抓
    2023/8/29
  • 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2023/8/29
  • 加快统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安全
    2023/8/28
  • 前瞻布局下好“先手棋” 增强未来产业竞争力
    2023/8/28
  •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
    2023/8/28
  • 孙昌璞院士:量子力学何以大道至简?
    2023/8/25
  • 吴立新院士:超算是透明海洋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8/25
  •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2023/8/23
  •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2023/8/22
  •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 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
    2023/8/22
  •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量超融合”将成未来算力发展趋势
    2023/8/21
  •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2023/8/17
  • 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2023/8/16
  • 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着力点
    2023/8/15
  • 加强基础研究是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2023/8/14
  • 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2023/8/11
  • 沈政昌院士:科研只有“厚积”方能“薄发”
    2023/8/9
  • 杨德森院士:海洋信息领域应重视“非线性科学”
    2023/8/8
  • 蒋昌俊院士:中国式创新需要坚持系统论观念
    2023/8/8
  • 彭苏萍院士:新型储能技术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3/8/8
  • 以科技自立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2023/8/7
  • 陆建华院士: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
    2023/8/4
  • 单忠德院士:人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创新要素
    2023/8/2
  • 吴一戎院士:着力打造新时代空天信息战略科技力量
    2023/8/2
  • 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
    2023/8/1
  • 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2023/8/1
  • 陈云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2023/7/31
  • 张佳宝院士:加强原始创新,提高我国耕地内在生产力
    2023/7/28
  •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2023/7/27
  • 姚檀栋院士:守护好世界最后一方净土
    2023/7/26
  • 汇聚各方力量,实现绿色崛起
    2023/7/21
  • 以技术创新引领质量强国建设
    2023/7/21
  • 科学技术赋能防沙治沙
    2023/7/21
  • 材料研究 把论文写在五洋九天
    2023/7/20
  • 强化基础研究的五个关键
    2023/7/19
  • 坚定地走有组织的定向基础研究之路
    2023/7/18
  •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2023/7/17
  • 坚持“两条腿走路” 加强基础研究
    2023/7/14
  • 建立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2023/7/13
  • 金东寒院士:制造业如何打造强大的“心脏”
    2023/7/12
  • 数字合成将生命科学推向预测科学
    2023/7/12
  • 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2023/7/12
  • 回答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三个根本问题
    2023/7/11
  • 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
    2023/7/10
  • 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创新风尚
    2023/7/10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3/7/6
  • 推动中国氢能产业迈上新台阶
    2023/7/5
  • 郝芳院士: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2023/7/4
  • 单忠德院士: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
    2023/7/4
  •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2023/6/29
  • 发展数据存储产业 带动中国IT产业全球领先
    2023/6/27
  • 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制度体系
    2023/6/27
  • 彭寿院士:加速推动材料产业实现根本性转变
    2023/6/27
  • 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2023/6/26
  • 【光明论坛】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3/6/20
  • 龚旗煌院士:在大科学时代勇担使命
    2023/6/20
  • 舒印彪院士: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双碳”目标
    2023/6/20
  • 做党和人民需要的真专家
    2023/6/19
  • 强化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2023/6/19
  • 积极推动国际科技组织创新合作
    2023/6/19
  • 席南华院士:构建汉语中的科技语言体系
    2023/6/15
  • 科学治沙 筑牢绿色屏障
    2023/6/14
  • 科技创新筑牢“世界屋脊”生态屏障
    2023/6/13
  • 强化科研基础设施平台 建设热带海洋科学高地
    2023/6/12
  •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科技领军企业
    2023/6/12
  • 打牢科技事业大厦的地基
    2023/6/12
  • 为何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
    2023/6/9
  • 杜祥琬院士:高水平的应用研究,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深化
    2023/6/8
  • 健全科技法律制度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2023/6/7
  • 加强基础研究,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2023/6/7
  • 欧阳明高院士:以储能创新推进能源变革
    2023/6/5
  • 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支撑
    2023/6/5
  • 科技伦理建构的新路径
    2023/6/5
  • 邬江兴院士: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是要摆脱路径依赖
    2023/6/2
  • 钱七虎院士:我国地下空间利用还有多大空间
    2023/5/31
  • 加速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
    2023/5/31
  • 高松院士:着力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
    2023/5/26
  •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2023/5/26
  • 加大科技创新支撑力度 降低粮食安全风险
    2023/5/25
  • 完善地方数据立法,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2023/5/25
  • 发挥战略科学家在基础研究中的“帅才”作用
    2023/5/23
  • 钟登华院士:以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3/5/23
  • 深入推进“双自联动”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23/5/23
  • 杨玉良院士:要求项目申报人做科普“时机已成熟”
    2023/5/22
  • 魏辅文院士:携手保护生物多样性
    2023/5/22
  • 孙昌璞:“灰色行为”并非“无伤大雅”
    2023/5/17
  • 协同实现农业增产减排的绿色转型
    2023/5/15
  • 加强人才培养,推动AI产业发展
    2023/5/15
  • 让“软环境”成为基础研究的硬支撑
    2023/5/15
  • 加强新时代科技伦理人才队伍建设
    2023/5/15
  • 推动人工智能创新与治理协同发展
    2023/5/15
  • 项昌乐院士:研究型大学如何提升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
    2023/5/12
  •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3/5/10
  • 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2023/5/8
  • 把握科技活动本质,深化科技评价改革
    2023/5/8
  • 加快构建基础研究骨干网络
    2023/5/8
  • 有力有序推进我国人工智能发展
    2023/5/5
  • 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2023/4/28
  • 基础研究要突破 关键技术须先行
    2023/4/28
  • 能源之母“氢”装上阵前景如何
    2023/4/26
  •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2023/4/24
  • 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2023/4/21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加快农科发展 端稳中国饭碗
    2023/4/21
  • 以体系化力量助力硬科技成果转化
    2023/4/20
  •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能力
    2023/4/19
  • 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激励力度
    2023/4/19
  • 单忠德院士: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4/18
  • 陈十一院士:以AI赋能中国工业软件创新
    2023/4/17
  • 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攻坚战
    2023/4/17
  • 打造分子细胞科学领域原创策源地
    2023/4/13
  • 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2023/4/10
  • 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2023/4/10
  •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
    2023/4/10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4/7
  • 氦气对外依存度超过95%,国产化核心技术突破进展如何
    2023/4/4
  •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2023/4/3
  • 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2023/3/28
  •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勇担当善作为
    2023/3/28
  • 提升社会科技奖水平的关键是充分竞争
    2023/3/27
  • 加强基础研究体系布局和系统推进
    2023/3/27
  • 如何理解新型举国体制
    2023/3/27
  • 强化科普多元服务功能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2023/3/23
  • 陈发虎院士:科研团队“大部制”加速形成创新人才高地
    2023/3/20
  • 准确把握开放科学的战略机遇
    2023/3/15
  • 如何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
    2023/3/15
  • 打造人才方阵,“双一流”建设进入加速期
    2023/3/13
  • 以机构改革引领科技体制改革
    2023/3/13
  • 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2023/3/9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亟须出台基因编辑动物监管政策
    2023/3/8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宋保亮:加快推进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23/3/8
  • 强化“科技引擎”让中国式现代化动能更强劲
    2023/3/7
  •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3/3/3
  •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要坚持系统观念
    2023/3/2
  •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的战略部署
    2023/3/2
  • 科技强国建设开启新阶段
    2023/2/28
  • 主动适应国家需求提升机器人研发创新效能
    2023/2/27
  • 打赢基础研究“持久战”
    2023/2/27
  • 完善科技计划评价,发挥“指挥棒”“诊断器”作用
    2023/2/27
  •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2023/2/27
  • 迎接时代挑战,形成全面支撑基础研究发展新格局
    2023/2/24
  • 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2023/2/23
  • 印遇龙院士:多管齐下助推中国猪肉品质走向高端
    2023/2/22
  • 从“数字”到“数治” 院士建言智慧国土建设
    2023/2/21
  •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2023/2/20
  • 推动人工智能良性健康发展
    2023/2/20
  •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发挥中科院建制化优势
    2023/2/16
  • 强大的科技和装备是农业强国建设核心动力
    2023/2/16
  •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强大支撑
    2023/2/15
  •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23/2/15
  • 加速发展大科学装置
    2023/2/14
  • 创新新型能源科技,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3/2/14
  • 王泽山院士:服务国之所需 矢志科技创新
    2023/2/14
  • 郑泉水院士: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
    2023/2/14
  • 数智催生新领域新赛道 构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3/2/13
  • 打造战略科学家队伍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2/13
  • 拥有强大的数学学科,基础研究才能快速发展
    2023/2/13
  • 中国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3/2/13
  • 数据中心建设补短板
    2023/2/8
  •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激光聚变“点火”成功是人类迈向聚变能时代里程碑
    2023/2/8
  • 推进钢铁“四化” 强健大国“筋骨”
    2023/2/6
  •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拓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023/2/6
  • 多措并举促进深度合成技术向善发展
    2023/2/6
  •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不能把数字经济窄化为互联网经济
    2023/2/3
  • 保障粮食安全就要“虫口夺粮”
    2023/2/2
  • 以“四链”融合促“四新”发展
    2023/1/31
  • 深化体制改革,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2023/1/30
  • 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023/1/30
  • 制造强国的超滑贡献——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
    2023/1/29
  • 以信息化数字化驱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2023/1/28
  • 龙腾院士: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1/20
  • 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2023/1/19
  • 碳中和对气候和经济的影响亟待研究
    2023/1/18
  • 统筹推进学术监督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023/1/18
  • 更大限度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潜力
    2023/1/17
  • 发展自主可控工业软件没有捷径
    2023/1/17
  • 激发创新潜能 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2023/1/16
  • 以科技创新提振发展信心
    2023/1/16
  • 一流人才如何甄选——重在标定原始创新
    2023/1/13
  • 用好养好黑土地——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佳宝
    2023/1/11
  • 战略科学家如何培养?
    2023/1/10
  •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2023/1/10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023/1/10
  • 驰骋数学五十载 几何人生报家国
    2023/1/9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1/6
  • 我国“原创药”研发如何寻求突破
    2023/1/5
  • 组建任务攻关团队 打造建制化科研新范式
    2023/1/4
  • 以基础性和战略性视角 看中国特色科研伦理建设
    2023/1/3
  • 邱勇院士:发挥院士制度凝才聚智导向性作用
    2022/12/30
  • 推动科技战略咨询制度化建设
    2022/12/30
  • 学习时报院士:勇担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
    2022/12/30
  • 形成高质量科技人才生态
    2022/12/30
  • 张卫红院士: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
    2022/12/29
  • 朱永官院士:从不同角度入手,做前人未做之事
    2022/12/29
  •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
    2022/12/29
  • 加速空间科学发展 建设航天强国
    2022/12/29
  • 乔红院士:在国家需求中实现“大我”与“小我”的统一
    2022/12/28
  • 聚焦自立自强全面增强创新活力
    2022/12/28
  • 实现科技创新更高质量发展
    2022/12/28
  • 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科技创新网络
    2022/12/27
  • 充分利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2022/12/26
  • 用减污降碳新科技守护绿水青山
    2022/12/23
  • 底青云院士:瞄准国家需求,比拼科技力量
    2022/12/23
  • 奋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2022/12/23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12/23
  • 王国栋院士:打造我国自己的“超级钢”
    2022/12/22
  • 强化科技战略咨询需要科技智库全面创新
    2022/12/22
  • 做好“四个表率” 强化学风作风建设
    2022/12/21
  • 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12/21
  • 严纯华院士:把学术荣誉转化为为国担当、为国尽责的创新动力
    2022/12/20
  • 武向平院士:深化院士制度改革需从源头抓起
    2022/12/19
  • 奋勇攀登世界科技巅峰
    2022/12/16
  • 加快科技创新,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
    2022/12/15
  • 以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2/12/14
  • 陈光院士: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
    2022/12/14
  • 适应数字化时代需要加快培育造就数字人才
    2022/12/14
  • 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
    2022/12/14
  • 以科技力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2/12/12
  • “一带一路”日益成为科技合作创新之路
    2022/12/12
  • 推动数智融合赋能基层治理
    2022/12/9
  • 让红外“大树”根深叶茂生机勃勃
    2022/12/9
  •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2022/12/9
  • 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12/8
  •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2022/12/8
  • 给“大脑”绘制一个清晰可见的“地图”
    2022/12/7
  • 郭光灿院士:强大算力 广阔前景
    2022/12/7
  • 张福锁院士:把更多农业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
    2022/12/5
  • 厚植“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22/12/1
  • 为加快建设人才和科技强国添砖加瓦
    2022/12/1
  • 吴汉明院士: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需产教融合
    2022/11/30
  • 厚植“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22/11/30
  •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强大教育力量
    2022/11/30
  •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2022/11/28
  • 刘益春院士:投身科技事业 发挥表率作用
    2022/11/28
  • 严纯华院士:塑造学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2/11/25
  • 张锁江院士:推进建制化科研范式变革
    2022/11/25
  • 彰显人才的战略性支撑作用
    2022/11/25
  •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2022/11/24
  • 吴宜灿院士:守正创新,坚持“做有用的科研”
    2022/11/24
  • 王军志院士:推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与发展
    2022/11/24
  • 刘中民院士:构建“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
    2022/11/22
  •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2022/11/21
  • 培育创新文化 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2/11/17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2/11/16
  • 申长雨院士:践行“四个表率” 落实科技领域部署
    2022/11/16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宏科:抓住机遇,下大力气研发新型网络技术
    2022/11/16
  •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2022/11/15
  • 激活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创新生态
    2022/11/14
  • 从“创新发展”到“科教兴国”:科技创新再出发
    2022/11/14
  • 张锁江院士:叶渚沛——躬身追求真理 一生赤诚报国
    2022/11/11
  •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11/11
  • 朱利中院士:如何打赢净土保卫战
    2022/11/10
  • 谢克昌院士:走好中国特色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路
    2022/11/10
  • “破四唯”后“立新标”
    2022/11/10
  • 积极参与世界航天版图重塑
    2022/11/9
  • 使好“指挥棒”,啃下“硬骨头”
    2022/11/9
  • 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2022/11/9
  • 周成虎院士:积极促进大范围有组织的联合创新
    2022/11/8
  • 郭雷院士:责无旁贷担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
    2022/11/7
  • 侯增谦院士:强化“四个面向” 争做“四个表率” 以高水平基础研究推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2022/11/4
  • 稳步筑牢黑土大粮仓
    2022/11/4
  • 减碳、脱碳、碳捕捉、碳利用,顶尖科学家共谋“碳策”
    2022/11/4
  • 引导“西部人”干好“西部事”
    2022/11/3
  • 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为己任
    2022/11/3
  • 智库建设须寻学术之根 筑科学之基
    2022/11/3
  • 张平文院士:勇担科教兴国使命 发挥数学支撑作用
    2022/11/2
  • 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2022/10/31
  •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走好农业强国之路
    2022/10/31
  • 黎湘院士: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10/31
  • 于吉红院士: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源头作用
    2022/10/31
  • 不辱使命 担当作为 争做表率
    2022/10/31
  • 聚焦国家需求 忠诚履责担当
    2022/10/28
  • 把科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2022/10/27
  • 欧阳自远院士:坚守学术初心,和祖国命运与共
    2022/10/26
  • 在新征程上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10/26
  • 中国科学院: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定位
    2022/10/25
  • 让科技成果为更多人所及所享
    2022/10/24
  •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2/10/24
  • 安立佳院士:律己笃行 砥砺奋进
    2022/10/21
  •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守正创新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2022/10/21
  • 中国的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发现我们的近邻
    2022/10/20
  •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
    2022/10/20
  • 科技成为民生福祉强劲引擎
    2022/10/20
  • 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展现大国担当
    2022/10/20
  • 人工智能,为科研注入智慧动能(科技自立自强)
    2022/10/20
  • 毛军发院士:以“国之重器”“国之英才”贡献“国之大者”
    2022/10/19
  • 叶培建院士:做“四个表率”的模范
    2022/10/19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022/10/19
  • 完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保障科技创新健康发展
    2022/10/18
  • 邬贺铨院士:东数西算下算力发展的“数学题”与“算术题”
    2022/10/18
  •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支撑
    2022/10/18
  • 答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时代考题”——院士专家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
    2022/10/18
  •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离不开学科交叉
    2022/10/17
  • 基础研究“顶天立地” 科技自立自强未来可期
    2022/10/17
  • 科普法治落实须打通“最后一公里”
    2022/10/13
  • 王赤院士:加速空间科学发展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022/10/12
  • 王贻芳院士:适应大装置建设需求 探索矩阵式管理模式
    2022/10/12
  • 多措并举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10/11
  •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2/10/11
  • 科技自立自强筑牢国家强盛之基
    2022/10/10
  • 大力培育使用能打硬仗的攻坚团队
    2022/10/10
  • 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要打好“组合拳”
    2022/10/10
  • 努力打造战略科学家核心力量
    2022/10/8
  • 营造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2022/10/8
  •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牢牢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2022/9/30
  • 唐勇院士:打好“组合拳” 种好“梧桐树”
    2022/9/28
  • 经略海洋提高中国海洋研究国际话语权
    2022/9/27
  • 李国杰院士:算力——数字时代的重要生产力
    2022/9/27
  • 算法法治 科技向善
    2022/9/26
  • 构建新型投入机制,助力核心技术攻关
    2022/9/26
  • 强化统筹协同,凝聚科技创新合力
    2022/9/26
  • 方精云院士: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
    2022/9/22
  • 生物入侵防控的中国方案
    2022/9/20
  • 科研诚信治理制度之网必将越来越密
    2022/9/16
  • 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 积极稳妥发展交叉学科
    2022/9/15
  • 我国“海洋之肺”须倍加呵护
    2022/9/15
  • 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用 实现科技造福人类
    2022/9/14
  • “七个坚持”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对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
    2022/9/13
  •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 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基”
    2022/9/9
  • 王中林院士:能源转型需要颠覆性原创技术
    2022/9/5
  • 坚持自主创新 建设科技强国
    2022/9/5
  • 梅宏院士:数据要素化仍是国际性难题
    2022/9/1
  • 李家洋院士:科学育种让我们吃得更好
    2022/8/31
  • 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2022/8/31
  • 陆林院士:设置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意义重大
    2022/8/30
  •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8/24
  • 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2/8/24
  • 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022/8/24
  •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夯实人才强国建设根基
    2022/8/23
  • 加快旱地农业科技创新,强化耕地保护与利用
    2022/8/22
  • 为全球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2022/8/22
  • 六方面入手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2022/8/22
  • 做好政策加减法,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2022/8/17
  • 提高作物抗高温性能
    2022/8/16
  • 徐宗本院士:用好算法,迈向智能社会(开卷知新)
    2022/8/16
  • 四方面入手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2022/8/15
  • 发展未来产业需打好“组合拳”
    2022/8/15
  • 邬贺铨院士:中国具备数字经济巨大优势
    2022/8/15
  •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2/8/12
  • 哪类算力更适合建在西部
    2022/8/12
  • 为什么科技创新要搞“揭榜挂帅”
    2022/8/11
  • 古DNA技术的历史与未来
    2022/8/11
  • 推动人工智能加速拥抱实体经济
    2022/8/10
  • 科技创新引领我国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2022/8/10
  • 生物信息学促进医疗体系范式变革
    2022/8/9
  • 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作用 服务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2022/8/9
  • 为什么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
    2022/8/8
  •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人才高地
    2022/8/8
  • 国策论坛:“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
    2022/8/7
  • 王恩东院士:把握“时”与“势” 以计算产业升级促数字经济发展
    2022/8/4
  • 坚定创新自信 紧抓创新机遇 以科技强国支撑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
    2022/8/3
  • 高质量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
    2022/8/1
  • 充实“三支队伍”力量,完善科技治理体系
    2022/8/1
  • 加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2022/8/1
  • 李国杰院士:算力网络前景光明、挑战巨大
    2022/7/28
  • 科技激励精准才能有效
    2022/7/27
  • 自主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2022/7/25
  • 推动科技奖励差异化发展 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2022/7/25
  • 感悟我国科技发展历程走好科技事业新长征路
    2022/7/22
  • 深刻认识“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2/7/21
  • 赵春江院士:数字技术让农民“慧”种田
    2022/7/20
  • 用评价体系改革推动人才成长
    2022/7/20
  •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7/20
  • 吴宜灿院士:创新应用 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2022/7/19
  • 妥善处理三大关系 系统性、全链条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2022/7/18
  • 推动构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2022/7/13
  • 逆袭的稀土未来路在何方
    2022/7/12
  • 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 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
    2022/7/11
  •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2/7/11
  • 创新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7/8
  • 科技评价“梗阻”该怎么疏通
    2022/7/7
  •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2/7/6
  • 不拘一格建设科学文化基础设施
    2022/7/5
  • 田刚院士: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激活创新的活水源头
    2022/7/5
  • 万建民院士:着力推进生物种业发展
    2022/6/29
  • 数据安全为何重要?应如何保障?
    2022/6/24
  • 强化“四个聚焦”,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22/6/23
  • 加强创新供给 拓展需求空间 助力生物经济高速发展
    2022/6/23
  • 加快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2022/6/21
  • 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2/6/20
  • 重视传统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022/6/16
  • “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产经观察)
    2022/6/15
  • 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
    2022/6/15
  • 解决“卡脖子”问题 培养卓越工程师
    2022/6/14
  • 完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创新路径 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效支撑
    2022/6/13
  • 我国科学家在铁基超导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助力量子计算技术进一步发展
    2022/6/10
  •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实现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
    2022/6/9
  • 李玉院士: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2022/6/9
  • 如何确保国防科技领域科技链人才链安全
    2022/6/8
  • 新材料——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2/6/7
  • 科技人才评价 亟须进一步突出用人主体的作用
    2022/6/6
  • 健全政策体系、优化成长环境 走好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2022/5/30
  • 统筹推动科学技术与重大工程双向发力
    2022/5/30
  • 大力提升科研仪器自主创新能力
    2022/5/30
  • 日本推进知识产权图景对我国的启示
    2022/5/26
  • 厘清学科边界,形成理论体系: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
    2022/5/26
  • 做勇于担当的科技创新人
    2022/5/25
  •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2/5/25
  • 汇聚全球资源创新发展
    2022/5/24
  •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基础学科人才
    2022/5/23
  • 沈昌祥等:以前瞻性布局 构建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体系
    2022/5/20
  • 曹文宣院士:长江为什么要十年禁渔?
    2022/5/18
  • 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
    2022/5/17
  • 努力实现科技伦理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
    2022/5/16
  • 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2022/5/13
  • 周卫:实现三大跨越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5/12
  • 推动“三个转变” 构建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新的格局
    2022/5/11
  • 王金南院士:打破壁垒须做好“四个统一”
    2022/5/11
  • 龚旗煌院士:“强基计划”的高校实践
    2022/5/10
  • 建设世界科学中心 要找准这四个关键着力点
    2022/5/9
  • 汇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磅礴力量
    2022/5/7
  • 邬贺铨院士:金砖各国应抓住机遇合力建设“数字金砖”
    2022/5/7
  • 韩启德院士:为科技自立自强厚植科学文化沃土
    2022/5/6
  •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2022/5/6
  •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5/5
  • 以科技强国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
    2022/5/5
  • 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2022/5/5
  • 加快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22/4/29
  • 着力培养科技人才后备军
    2022/4/28
  • “十四五”,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能源转型加速推进
    2022/4/26
  • 统筹有序系统科学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2/4/22
  • 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效能
    2022/4/22
  • 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22/4/21
  • 大力培养科学精神
    2022/4/19
  • 以数字化提升教育发展质量
    2022/4/19
  • 以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
    2022/4/19
  • 参与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链竞争
    2022/4/19
  • 优化组织方式 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出作用
    2022/4/18
  • 提升系统化布局能力,推动区域创新
    2022/4/18
  •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理 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022/4/15
  • 凝聚黄河流域源区大保护合力
    2022/4/15
  • 全面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2022/4/13
  • 加快生物育种创新
    2022/4/12
  • 凝聚青年力量 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
    2022/4/12
  • 建设科技强国应重视基础研究
    2022/4/7
  • 重点领域稳步推进科技伦理治理 专家:更好地引导科技向善
    2022/4/6
  • 科技向善 造福人类 解读《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2022/4/1
  •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动指南
    2022/3/31
  • 中国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2022/3/31
  • 助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力点
    2022/3/29
  • 弥合理论与认识分歧 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
    2022/3/29
  • “点将配兵” 推进重大战略性科技项目资源配置创新
    2022/3/25
  •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2/3/25
  • 高文:完善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工作
    2022/3/24
  • 周琪: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2022/3/24
  • 周叶中: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2022/3/24
  • 天然气:紧俏背后的战略机遇
    2022/3/23
  • 科研经费管理更细更实
    2022/3/23
  • 科学普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能“两翼齐飞”
    2022/3/22
  • 江桂斌院士:努力实现环境污染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双赢
    2022/3/21
  • 国际科技创新战略何去何从
    2022/3/17
  • 韩杰才院士:担负起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的重大使命
    2022/3/16
  • 钱锋院士:加快推进能源供给与流程制造数字转型
    2022/3/16
  •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布局高质量发展人才根基
    2022/3/15
  • 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2022/3/15
  • 壮大基础资源,夯实科技创新根基
    2022/3/14
  • 以“东数西算”弥合数字鸿沟,推进共同富裕
    2022/3/14
  • 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2022/3/10
  • 推进气象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气象强国
    2022/3/4
  • 多措并举 中科院推动科技进步法的贯彻实施
    2022/3/2
  • 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共同富裕关键支撑
    2022/3/2
  • 建机制、引人才,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2022/2/28
  • 努力实现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
    2022/2/25
  • 吴丰昌院士:推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2/2/25
  • 补短板、弥弱项,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主创新
    2022/2/24
  • 激励机制与评价决定基础研究的未来
    2022/2/24
  •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在全球竞争中走出中国特色
    2022/2/23
  • 弘扬科学家精神应彰显新时代特质
    2022/2/14
  •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构建释放数字生产力创新发展体系
    2022/2/10
  • 加快完善我国立体式创新体系
    2022/2/8
  •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 科技进步法为开放共享护航
    2022/2/8
  •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2022/2/7
  • 积极融入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步伐
    2022/1/29
  • 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
    2022/1/29
  •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2022/1/26
  • 聚焦创新发展,成就天下英才
    2022/1/26
  • 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2/1/26
  • 科技产业跃升的中国路径
    2022/1/24
  • 生物育种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武器
    2022/1/18
  • 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十四五”怎样走好“先手棋”?
    2022/1/17
  • 从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看成果转化
    2022/1/17
  • 夯实科技创新的根基
    2022/1/17
  • 加强基础研究方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022/1/13
  •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2022/1/13
  • 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2/1/11
  • 摩擦摩擦,这位外籍院士告诉你纳米发电机如何让“海洋发电”
    2022/1/10
  •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2022/1/7
  • 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2022/1/5
  • 杨元喜院士:北斗为何是国之重器?
    2022/1/5
  • 潘建伟院士:科学强国的精神支撑
    2022/1/5
  • 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共促高质量发展
    2022/1/4
  • 强化人工智能安全治理
    2021/12/30
  • 奠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法律制度基础
    2021/12/29
  • 魏辅文院士:保护生物多样性 共享蓝色星球
    2021/12/28
  • 坚持用科学家精神激励引领人才
    2021/12/27
  • “揭榜挂帅”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1/12/27
  •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科技咨询
    2021/12/23
  • 推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访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
    2021/12/23
  • 张继平院士:加速推进激励创新的科技生态建设
    2021/12/22
  • 王志刚: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步伐
    2021/12/20
  • 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2021/12/16
  • 高校要成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2021/12/16
  •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理论研究
    2021/12/14
  • 完善数据存储体系,保障数字经济安全高效发展
    2021/12/13
  • 凝心聚力 科技“国家队”创新为民
    2021/12/8
  • 刘忠范院士: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2021/12/6
  • 面向国家新发展要求 加快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
    2021/12/6
  • 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2021/12/6
  • 我国迎来定量合成生物学发展重要契机
    2021/12/3
  • 积极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2021/12/2
  • 科技创新应“计之深远”
    2021/11/30
  • 释放政策红利 共护绿水青山(人民时评)
    2021/11/30
  •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1/11/25
  • 何立峰: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1/11/24
  • 王献雨:以基础研究支撑航天强国建设
    2021/11/24
  • 实施开放多元的引进政策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体系
    2021/11/22
  • 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
    2021/11/22
  • 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新论)
    2021/11/22
  • 奋力书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
    2021/11/16
  •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
    2021/11/16
  • 加强黄河流域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刻不容缓
    2021/11/15
  • 数字经济,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
    2021/11/15
  • 洪志生: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战略科学家
    2021/11/11
  • 坚定创新自信 勇攀科技高峰
    2021/11/11
  • 褚君浩院士: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021/11/11
  • 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
    2021/11/11
  • 白春礼:大科学装置就是国之重器
    2021/11/10
  • 奚洁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1/11/10
  •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携手应对全球挑战
    2021/11/9
  • 龚旗煌院士: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11/5
  • 世界顶尖科学家绘制“双碳”治理科技创新路线图
    2021/11/4
  • 新时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点解析
    2021/10/30
  •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人民观察)
    2021/10/29
  • 聚焦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 系统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2021/10/29
  • 以数字化助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观察者说)
    2021/10/27
  • 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2021/10/27
  •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1/10/27
  • 建立数据成果评价机制,推动科研数据共享
    2021/10/26
  • 科学管理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
    2021/10/25
  • 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
    2021/10/25
  • 万劲波: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2021/10/21
  • 以“三个协同”推进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
    2021/10/20
  • 罗俊院士:科技创新推动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
    2021/10/19
  • 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2021/10/15
  •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2021/10/13
  •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正确认识这四个着力点
    2021/10/11
  • 魏辅文院士:生态文明指引下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1/10/11
  •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2021/10/9
  •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2021/10/8
  •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我国聚焦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021/10/8
  •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2021/9/29
  • 提升监测评估水平,助力重大科技规划制定实施
    2021/9/27
  • 建立多维空间组织体系,推进国家空间生产
    2021/9/27
  • 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
    2021/9/26
  • 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奋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2021/9/23
  • 郭铁成:促进科学繁荣需要转变战略
    2021/9/22
  • 科技社团应在成果评价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1/9/16
  • 汪品先院士:大力培育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1/9/14
  • 释放科研人员活力 为科技发展开拓广阔空间
    2021/9/7
  • 应用需求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2021/9/6
  • 以科研经费“加减法”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
    2021/9/6
  •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2021/9/3
  • 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五个着力点
    2021/9/2
  • 以开源开放为抓手形成科技与产业新优势
    2021/8/31
  • 整合优化创新基地,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2021/8/30
  • 科教兴国战略开启科技发展新时期
    2021/8/27
  • 保障科学家就是保护科研生产力
    2021/8/27
  • 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2021/8/25
  • 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如何确立
    2021/8/25
  • 坚持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2021/8/24
  • 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
    2021/8/20
  • 构建多模态网络环境 捍卫网络主权
    2021/8/18
  • 严纯华院士:推动大学教育和科技创新联动发展
    2021/8/16
  • 促进基础研究,新型举国体制要做好“加减法”
    2021/8/16
  • 郑纬民院士:把握图数据库自主创新机遇
    2021/8/16
  • 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1/8/16
  • 刘中民院士:“碳达峰”与“碳中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1/8/13
  • 创造良好科研创新环境
    2021/8/13
  • GEP核算,认与知
    2021/8/12
  • 按照科研规律激发源头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2021/8/12
  • 城市数据大脑,怎么建设?
    2021/8/11
  • 国家科学中心如何做好知识产权建设
    2021/8/10
  • 促进科学数据共享 建立激励机制是关键
    2021/8/10
  • 新发展阶段科技特派员将有更广阔空间
    2021/8/9
  • 李国杰院士:国内AI研究如何摆脱困境
    2021/8/6
  • 芯片人才培养难题亟待化解
    2021/8/6
  • 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
    2021/8/4
  • 让科研经费更好为科研服务
    2021/8/4
  • 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危机下的保卫战
    2021/8/3
  • 打造非对称优势,掌握科技竞争主动权
    2021/8/2
  • 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2021/8/2
  • 合理布局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2021/7/29
  • 科技创新 为全面小康注入强劲动力
    2021/7/29
  • 深化“放管服”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2021/7/27
  •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仍须爬坡过坎
    2021/7/26
  • 科技攻关需加强协同创新
    2021/7/21
  • 发挥“国家队”优势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1/7/20
  •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2021/7/14
  • 推动科学素质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1/7/14
  •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硬核作用
    2021/7/13
  • 培育科技领军企业重在树标杆
    2021/7/12
  • 曲久辉院士:直面挑战 打赢碧水保卫战
    2021/7/12
  • 翟明国院士:警惕踩踏矿产资源供应安全红线
    2021/7/12
  • 建设现代技术要素市场 满足新时期创新发展需求
    2021/7/12
  • 七方面重点发力,加快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1/7/8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基
    2021/7/8
  • 坚持绿色发展 共建生态文明
    2021/7/8
  • 李和风:突破“从0到1” 激发强大创新力
    2021/7/7
  • 引领科技强国建设的大党智慧
    2021/7/5
  • 实现碳中和 基础设施建设大有可为
    2021/6/29
  •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1/6/25
  • 人才强国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2021/6/25
  • 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2021/6/25
  • 以新基建推动卫星互联网科技创新发展
    2021/6/23
  • 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提升整体效能
    2021/6/23
  • 数字化转型推动要素分配体系新变革
    2021/6/22
  • 数字经济加速我国经济空间发展格局重塑
    2021/6/22
  • 实施重大绿色科技工程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2021/6/22
  • 碳达峰碳中和要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2021/6/21
  • 凝聚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智慧力量
    2021/6/17
  • 建立三个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2021/6/16
  • 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
    2021/6/16
  • 做好科技管理改革“加减法”
    2021/6/16
  •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1/6/15
  • 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1/6/11
  •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2021/6/10
  • 从百年奋斗征程汲取智慧和力量 自觉担当科技自立自强时代使命
    2021/6/10
  • 张守攻院士: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2021/6/10
  • 自立自强 矢志攻关
    2021/6/10
  • 王赤院士:努力实现空间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2021/6/9
  • 黄维院士:厚植前瞻性基础研究 催生颠覆性创新成果
    2021/6/9
  • 邹才能院士:制定“中国特色”碳中和实施路径
    2021/6/7
  • 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2021/6/7
  • 脑机接口:未来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主战场
    2021/6/3
  • 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2021/6/2
  • 仝小林院士:中医要紧跟现代疾病谱 建立“态靶辨治”体系
    2021/6/1
  •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1/6/1
  • 侯建国:为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而奋斗
    2021/5/31
  • 科技攻关,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
    2021/5/31
  • 黄维院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1/5/31
  • 完善人才治理体系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021/5/27
  • 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挑战
    2021/5/27
  • 王金南院士: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
    2021/5/26
  • 崔震海:“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加速推进中国经济全面绿色转型
    2021/5/26
  • 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2021/5/24
  • 梅宏院士: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
    2021/5/21
  • 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21/5/20
  • 学习百年辉煌党史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2021/5/20
  • 韩启德院士:科学基金推进交叉科学研究大有可为
    2021/5/19
  • 加强新基建统筹布局 驱动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
    2021/5/17
  • 碳达峰碳中和呼唤科技支撑
    2021/5/17
  •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激活数字基建活力
    2021/5/14
  • 张涛院士: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2021/5/11
  • 重构新型高技术服务业内涵 助力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2021/5/10
  • 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2021/5/6
  • 王琦院士:加强中西医结合 更好守护人民健康
    2021/4/28
  • 科技自立自强,青年是重要支撑
    2021/4/28
  • 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1/4/28
  • 构建新时代生态学学科体系
    2021/4/28
  • 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跻身世界一流方阵
    2021/4/27
  •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2021/4/21
  • 傅伯杰院士:启动全球干旱生态计划正当其时
    2021/4/19
  •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抢占科技制高点
    2021/4/19
  • 以高水平科技安全支撑和保障国家总体安全
    2021/4/15
  • 邬贺铨院士:走中国特色的网络强国之路
    2021/4/14
  • 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
    2021/4/14
  • 郝吉明院士:展现绿色技术的力量
    2021/4/13
  •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大科学装置建设必须坚持国家统一部署
    2021/4/12
  • 前瞻布局基于科学的产业创新 培育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2021/4/9
  •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塑造新发展阶段竞争优势
    2021/4/8
  • 吴朝晖院士: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独特支撑
    2021/4/6
  • 强化区块链应用 破解知识产权运营难题
    2021/4/6
  • 袁军鹏:科研诚信建设不能只靠转发文件
    2021/4/6
  • 周济院士:让创新文化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引擎
    2021/3/31
  • 人工智能趋势下,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应破传统模式
    2021/3/30
  •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2021/3/29
  • 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保护创新活力
    2021/3/25
  • 构建“四位一体”格局 促进未来产业大步向前
    2021/3/25
  • 邱勇院士:在服务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成就一流的高度
    2021/3/24
  • 程志强: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2021/3/24
  • 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
    2021/3/23
  • 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2021/3/22
  • 侯建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2021/3/16
  • 丁奎岭院士:以诚信回应公众的科学期待
    2021/3/15
  • 把监督融入科技治理体系
    2021/3/15
  • 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创新之基
    2021/3/12
  • 周向宇委员:高度重视“做潜功”的基础研究
    2021/3/11
  • 窦贤康院士: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教育如何发挥先导性作用
    2021/3/10
  • 书写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中国答卷
    2021/3/9
  • 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端稳中国饭碗
    2021/3/5
  • 朱邦芬院士:遵守学术规范,大力提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
    2021/3/3
  • 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应加快促进三个“深度融合”
    2021/3/3
  • 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力
    2021/3/2
  • 激发活力,让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
    2021/3/1
  • 论文作者署名排序就应依学术规则
    2021/2/26
  •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21/2/24
  • 朱邦芬院士: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不仅是少数期刊的工作
    2021/2/23
  • 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引领新科技革命
    2021/2/23
  • 中国大科学工程集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1/2/22
  • 万劲波:以“五化”打造双创示范基地“升级版”
    2021/2/22
  • 巴德年院士:别让乱办医学院坏了医学教育“一锅饭”
    2021/2/19
  • 仿真系统助力科学施策
    2021/2/19
  • 李颖:工业互联网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2021/2/18
  • 煤炭产业如何发展有利“碳达峰”“碳中和”?刘中民院士:调结构
    2021/2/17
  • 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加速 多方合力激活创新源
    2021/2/17
  • 【闳议】傅伯杰院士解读“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思路
    2021/2/17
  • 生物多样性:实施大范围保护
    2021/2/9
  • 从系统观念看新发展格局
    2021/2/5
  • 完善科技自立自强的治理体系
    2021/2/4
  • 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
    2021/2/4
  • 干勇院士:加快实现材料技术突破
    2021/2/3
  • 傅伯杰院士:生态科技营造美好家园
    2021/2/2
  •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科技力量
    2021/2/2
  • 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
    2021/2/2
  •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2021/2/1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十四五”网络强国如何布局
    2021/1/28
  • 科技研判的新动向
    2021/1/28
  • 罗俊院士:释放基础研究新潜力
    2021/1/28
  •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1/1/26
  • 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新发展格局
    2021/1/25
  • 吴建平院士:加快发展网络信息技术
    2021/1/25
  • 全球科技创新趋势的研判与应对
    2021/1/22
  • 建立高效创新体系 打好种业翻身仗
    2021/1/21
  •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创新能力
    2021/1/19
  • 实施国家数字科技战略 为群体创新突破按下“加速键”
    2021/1/18
  •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强化科技战略支撑
    2021/1/14
  • 科技创新开启国家发展新征程
    2021/1/13
  • 包容创新环境 建设创新强国
    2021/1/12
  • 杜祥琬院士: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2021/1/11
  •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给科技创新注入“强心剂
    2021/1/8
  • “十四五”能源产业何处挖潜
    2021/1/7
  •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支撑引领新发展格局
    2021/1/6
  • 白春礼: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1/1/4
  • 变局中开新局 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专访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
    2021/1/4
  • 张赤东:企业应成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体系中的“第三极”
    2020/12/31
  • 范维澄院士:织密公共安全防护网
    2020/12/31
  • 加快实现量子科技全要素一体化配置
    2020/12/30
  • 黄维院士:耕耘MILPA学科 “开道超车”碳基时代
    2020/12/28
  • 金力院士: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2020/12/28
  •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0/12/25
  • 董志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重中之重
    2020/12/25
  • 海洋牧场:科技打造“蓝色粮仓”
    2020/12/24
  •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2020/12/23
  • 贯彻科技强国战略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2020/12/22
  • 崔愷院士:面向未来,营造更美人居环境
    2020/12/22
  • 抢抓产业变革新机遇 积极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2020/12/21
  • 杜祥琬院士:碳达峰与碳中和引领能源革命
    2020/12/21
  • 严纯华院士:立起追求创新和致力贡献的导向
    2020/12/21
  •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科技支撑
    2020/12/18
  • 不断完善人才评价和收益分配机制
    2020/12/17
  •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2020/12/17
  •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2020/12/16
  • 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2020/12/16
  •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2020/12/15
  • 新基建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2020/12/14
  • 许宁生院士: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2020/12/14
  • 王志刚: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020/12/14
  •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0/12/12
  • 潘永信院士:我国行星科学研究面临重要发展机遇
    2020/12/9
  •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向碳中和新目标迈进
    2020/12/8
  • 孙和平院士:“海拔高度”测量究竟有多难——重力技术在珠峰高程测量中至关重
    2020/12/7
  • 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2020/12/4
  • 黄维院士:做强柔性电子 打造“中国碳谷”
    2020/12/3
  •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
    2020/12/2
  • 坚持“四个面向”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0/11/25
  • 全面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
    2020/11/25
  • 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满足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科技需求
    2020/11/24
  • 刘旭院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2020/11/20
  • 怀进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科技力量
    2020/11/19
  • 王焰新院士: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2020/11/17
  • 数据产业协同发展与治理的挑战与建议
    2020/11/16
  • 打造创新生态系统超循环 为科技创新注入持续动力
    2020/11/16
  • 李晓红:肩负起工程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
    2020/11/13
  • 付小兵院士:让医学科技创新更多惠及民生
    2020/11/13
  • 以科技创新引领卫生健康事业新发展
    2020/11/13
  • 立足科技自立自强 支撑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2020/11/12
  •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找准突破口
    2020/11/11
  • 高福院士:在新冠应对中提高对流感的认识
    2020/11/6
  • 加快推进量子科技创新发展
    2020/11/6
  • 王志刚: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2020/11/6
  • 建立产学研金介协同机制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2020/11/6
  • 潘建伟院士: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2020/11/5
  • 杜祥琬院士:创新观念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2020/11/4
  • 吴朝晖院士:以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2020/11/4
  • 赵宇亮院士:纳米科技 “以小搏大”
    2020/11/3
  • 谭天伟院士:以科学家精神引领高校科技创新
    2020/11/2
  • 张军院士: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
    2020/10/29
  • 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
    2020/10/28
  • 白春礼: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2020/10/28
  • 陈杰院士: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
    2020/10/28
  • 李国杰院士:要形成以产业技术为导向的科技文化
    2020/10/23
  • 郭仁忠院士:智慧城市该如何建
    2020/10/22
  • 王克林:将喀斯特地区科技扶贫环江样本推向“一带一路”地区
    2020/10/22
  • 创新科技研发体制机制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2020/10/21
  • 潘建伟院士:凝聚创新力量,形成量子科技发展体系化能力
    2020/10/19
  • 培育未来竞争新优势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2020/10/16
  • 丁奎岭院士: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2020/10/16
  • 周忠和院士:科研创新,要学会“提出问题”
    2020/10/13
  • 窦贤康院士:充分释放“人才第一资源”活力
    2020/10/12
  •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把准科技发展方向
    2020/10/10
  • 高德利院士:深海天然气工程亟待突破核心技术
    2020/9/30
  • 郭传杰:应更着眼于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2020/9/30
  • 许智宏院士: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2020/9/29
  • 邵新宇院士:进一步尊崇和弘扬科学精神
    2020/9/29
  •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2020/9/25
  • 白春礼: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砥砺奋进
    2020/9/24
  • 坚持“四个面向”的理论逻辑
    2020/9/23
  • 全力突破高端芯片“卡脖子”问题
    2020/9/23
  •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2020/9/21
  • 徐冠华院士:“数字中国”建设应重视地理信息安全
    2020/9/16
  • 黄维院士: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体系意义重大
    2020/9/15
  • 彭苏萍院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亟须重视煤矿区生态修复
    2020/9/8
  • 汪集暘院士:地热清洁取暖大有可为
    2020/9/3
  •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2020/9/3
  • 探索建立中国的科技期刊评价标准
    2020/9/3
  • 构建关键核心技术融合创新攻关体系
    2020/9/2
  • 为战略科学家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
    2020/9/2
  • 守好科技工作“生命线” 向科技违规行为“亮剑”——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就《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答新华社记者问
    2020/9/1
  • 潘云鹤院士:人工智能要瞄准学科交叉前沿
    2020/9/1
  •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2020/8/28
  • 科研人才评价改革如何“立新”
    2020/8/27
  • 丛斌院士:生命科学领域实现突破须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2020/8/26
  • 汪品先院士: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
    2020/8/25
  • 梁颖达:中国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
    2020/8/25
  • 推动科研范式升级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0/8/21
  • 钱峰院士:集成电路高质量发展需疏“堵点”补“断点”
    2020/8/20
  • 统筹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新格局
    2020/8/20
  • 加快探索完善国家生物安全体系
    2020/8/20
  • 黄石:提升数据安全治理能力
    2020/8/18
  • 杨卫院士:打造一流期刊平台,需迈过几道坎?
    2020/8/17
  • 林忠钦院士:加快推进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2020/8/17
  •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
    2020/8/14
  • 杨元喜院士:北斗系统开通 艰巨挑战还在后头
    2020/8/12
  • 邹才能院士:实现“能源自主”下的氢能战略
    2020/8/6
  • 洪德元院士:世界屋脊上的植物志
    2020/8/5
  • 如何促进科技共同体健康发展
    2020/7/24
  • 矫正人才评价导向 营造潜心研究科研生态
    2020/7/21
  • 吴朝晖院士:人工智能助力现代治理
    2020/7/21
  • 江畅: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
    2020/7/13
  •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全面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2020/7/10
  • 孙守胜 董晓芙:浅谈新时期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2020/7/9
  • 骆军委:中国半导体面临的八大困境
    2020/7/9
  • 5G开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0/6/28
  • 四管齐下打造“智能+制造”新模式
    2020/6/28
  • 努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0/6/24
  •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强化公共卫生体系科技支撑
    2020/6/23
  • 加强科研合作 团结战胜疫情
    2020/6/15
  • 王婷 温珂:面向公共卫生安全需求 建立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
    2020/6/12
  • “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应当前科技创新热点问题
    2020/6/10
  • 高文院士:数字视网膜——让智慧城市从“看清”向“看懂”进化
    2020/6/4
  • 科技部:贯彻“两会”精神 以科技支撑经济平稳运行
    2020/6/4
  • 以“智造”迎接5G时代
    2020/6/3
  • 科技创新要找准着力点
    2020/6/3
  •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 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2020/6/1
  • 体制机制改革:内生动力如何激发
    2020/5/29
  • 生物安全:筑牢屏障“打好桩”
    2020/5/28
  • 人工智能开启社会治理智能化转向
    2020/5/27
  • 基础研究“深蹲助跑” 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2020/5/26
  • 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谋好篇布好局
    2020/5/25
  •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基础研究?科技部等六部门划重点
    2020/5/12
  • 用好最有力的武器壮大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2020/5/11
  • 以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要重视“三重机制”的构建与畅通
    2020/5/8
  • 科研机构“唯项目”问题亟待改革
    2020/5/6
  • 张高原:疫情全球蔓延应加强科技全球合作
    2020/4/29
  • 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
    2020/4/28
  • 建好用好大数据中心
    2020/4/27
  • 王赤院士:50年,科技人谱写“东方红一号”新篇章
    2020/4/23
  • 白春礼:为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2020/4/22
  • 陈宇学:更加注重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2020/4/22
  • 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2020/4/17
  • 病毒溯源难度大 要科学举证
    2020/4/15
  • 潘云鹤院士:城市智能化——开启城市生活新境界
    2020/4/15
  • 张军院士:“平战结合”跑出科技战疫加速度
    2020/4/9
  • 中国信息化发展8大趋势
    2020/4/8
  • 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生长的创新路径
    2020/4/8
  • 锻造强大的科技支撑力
    2020/4/7
  • 以市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020/4/7
  • 重大科研任务有序推进 新技术展现巨大潜力
    2020/4/4
  • 在攻坚克难中提升国家科研机构组织力
    2020/4/1
  • 创新驱动要求科技体系结构转型升级
    2020/4/1
  • 实事求是破除“唯论文”倾向
    2020/4/1
  • 以新型举国体制助力重大科技创新
    2020/3/31
  • 防控疫情亟须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2020/3/30
  • 数字新科技助推发展新经济
    2020/3/27
  • 科技部:到二〇二五年布建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020/3/26
  • 科技部印发通知 依靠科技创新破解复工复产“痛点”
    2020/3/23
  • 怀进鹏: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汇聚科技力量
    2020/3/23
  • 利用大数据推动疫情精准防控
    2020/3/20
  • 李志红:完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 全面增强科技人才活力
    2020/3/19
  • 李元元院士:以更多成果助力硬核抗疫
    2020/3/17
  • 尤政院士:瞄准防控重点 推进科研攻关
    2020/3/17
  • 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新要求
    2020/3/17
  • 王琦院士:加快完善疾病防控体系
    2020/3/17
  • 以新科技支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2020/3/16
  • 陆林院士:加强心理疏导 做好心理防护
    2020/3/16
  • 数字科技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2020/3/13
  • 以科技为支撑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2020/3/11
  • 聂晓伟: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作用
    2020/3/11
  • “政治围墙”拦不住科技合作大势
    2020/3/10
  •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铸就更多“国之重器”
    2020/3/9
  • 智慧城市如何交“疫考”答卷
    2020/3/6
  • “从0到1”方案新在哪 要做啥
    2020/3/5
  • 科技部等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2020/3/4
  •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2020/3/4
  • 科技,就是打赢的底气!
    2020/3/3
  • 多学科联合攻关铸就科技抗疫杀手锏
    2020/3/2
  • 金力院士:破立结合,营造良好评价体系
    2020/2/28
  • 陈晓红: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将迎改革契机
    2020/2/27
  • 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2/26
  • 智慧防线也是创新前线
    2020/2/26
  • 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 科技部推出九大“硬核”举措
    2020/2/24
  • 教育部科技部发文:不把SCI论文作为评价标签
    2020/2/24
  • 用伦理治理推动负责任的科技创新
    2020/2/19
  • 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2020/2/19
  • 科研诚信建设要实现五大转变
    2020/2/18
  • 以科技为支撑推进应急管理装备能力现代化
    2020/2/17
  • 科学防治 战胜疫情
    2020/2/13
  • 善治善用 激发智库新活力
    2020/2/13
  • 刘世锦: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重塑经济发展新优势
    2020/2/7
  •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020/2/6
  • 龚正: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2020/2/4
  • 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做强媒体产业
    2020/2/3
  • 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
    2020/2/3
  • 坚守创新 迎接挑战
    2020/1/21
  • 万劲波:加快打造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2020/1/20
  • 陈肇雄: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引擎
    2020/1/10
  • 饶立新: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巨大潜能
    2020/1/10
  • 丁明磊:创新支持机制 发展壮大新型研发机构
    2020/1/10
  • 严纯华院士:加强科技创新西部才能“变轨超车”
    2020/1/10
  • 包洪文:新形势下建设网络强国的四个关键
    2020/1/8
  • 韩杰才院士:构筑机器人创新生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0/1/8
  • 傅伯杰 吕一河:黄河流域要发展 加强统筹是保障
    2020/1/7
  • 段进:科学规划让城市更美好
    2020/1/7
  • 白春礼: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制度保障
    2020/1/6
  • “数据之治”推进“中国之治”
    2019/12/27
  • “杰青”项目将试行“包干制”
    2019/12/12
  • 加快实施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
    2019/11/14
  • 宋大伟:坚持创新驱动 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9/6
  • 陈怡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
    2019/9/5
  • 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补短板、填空白
    2019/9/4
  • 打通制度壁垒 促进技术应用
    2019/8/29
  • 修复水环境不仅是改善水质
    2019/8/22
  • 李国杰院士: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9/8/8
  • 王志刚:形成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有效路径
    2019/7/25
  • 完善科技政策 健全创新机制
    2019/7/25
  • 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科学文明发展秩序
    2019/7/22
  • 尽快补上海洋科技短板
    2019/7/22
  • 四部委联合发文推进 数学研究能否走出中国道路
    2019/7/22
  • 中国助力打造全球海洋观测网
    2019/7/22
  • 白春礼院士:为建设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2019/7/10
  • 吴朝晖院士: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
    2019/7/10
  • 高端智库建设要做到“五个坚持”
    2019/7/8
  • 綦鲁明:倾力构建我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2019/7/5
  • 推进5G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六项举措
    2019/7/5
  • 李国杰院士:超算正与智能“历史性会合”
    2019/7/4
  • 强化基础科学研究的关键所在
    2019/7/4
  • 陆大道院士:我国大城市群发展应突出产业创新
    2019/7/3
  • 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2019/6/27
  •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2019/6/27
  • 廖湘科院士:做强超级计算事业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2019/6/24
  • 汪克强等:自觉担负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使命
    2019/6/12
  •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2019/6/12
  • 张杰院士:推动科技与产业新一轮“同频共振”
    2019/6/5
  • 万劲波: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019/6/5
  • 黄维院士: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
    2019/5/29
  • 汪品先院士:迎接科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2019/5/13
  • 杨卫院士:中国科研——诚信好转 伦理堪忧
    2019/5/10
  • 高鸿钧院士:知行合一 建功立业
    2019/4/23
  • 万劲波:提升整体效能 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2019/4/15
  • 李建成院士: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战略引擎
    2019/4/15
  • 倪光南院士:期待三分天下开源芯片有其一
    2019/4/15
  • 秦大河院士:“无冰的夏天”不是好事
    2019/4/8
  • 潘教峰:管理学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2019/4/8
  • 王贻芳院士: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世界上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2019/3/29
  • 李静海院士:以基金改革追寻卓越科学
    2019/3/27
  • 武向平院士:如何走出科技评价体制的盲区
    2019/3/25
  • 费维扬院士:退役锂电池回收技术亟待提高
    2019/3/20
  • 白春礼院士专访:更好更快向科技强国迈进
    2019/3/14
  • 潘教峰:中国科技创新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
    2019/3/13
  • 徐宗本院士: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聚焦点
    2019/3/5
  • 王志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2019/1/30
  • 沈志云院士:一场世界范围的铁路颠覆性技术革命
    2019/1/29
  • 薛其坤院士: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与材料物理学
    2019/1/18
  • 严庆:推动科研成果走出转化“最先一公里”
    2019/1/11
  • 许宁生院士:让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
    2019/1/8
  • 智库 DIIS 三维理论模型
    2019/1/4
  •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战略与策略
    2019/1/4
  • 遵循基础科研规律 创新科研资助模式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概述
    2019/1/4
  • 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 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的思考
    2019/1/4
  • 印遇龙院士:中国生猪产业与饲料行业发展建议
    2018/12/25
  • 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基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治理模式特点的研究及启示
    2018/12/25
  • 中国国家高新区的 30 年建设与新时代发展 ——纪念国家高新区建设 30 周年
    2018/12/25
  • 我国腐蚀成本及其防控策略
    2018/12/25
  • 从科技创新供给分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环境的研究
    2018/12/25
  • 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路径和模式分析
    2018/12/25
  •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演变态势与挑战
    2018/12/25
  • 科技评估 DIIS 方法
    2018/12/19
  • 减缓与适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2018/12/14
  •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综合研判
    2018/12/5
  • “一带一路”五周年:实践与思考
    2018/10/31
  •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2018/10/25
  • 刘彦随:乡村地理工程可根治“乡村病”
    2018/10/25
  • 谭铁牛: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理性务实
    2018/10/9
  • 科学大数据——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基石
    2018/9/10
  • 王 凡:以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8/9/10
  • 社会资金促进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问题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为例
    2018/8/20
  • 欧盟框架项目对中国科研信息化的启示
    2018/8/20
  • 立足科研项目管理 提升科学传播质量
    2018/8/20
  • 在国家新科技计划体系下如何做好科研项目的“精准管理”——以中国科学院机关为例
    2018/8/20
  • 从科技创新供给分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环境的研究
    2018/8/20
  •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进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2018/8/20
  • 国家科技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中应该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作用
    2018/8/20
  • 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园区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
    2018/8/16
 
 
您是第35282297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